定分第二十六(1 / 1)

[19]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20]sup>。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饑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其不幾亦明矣[21]sup>。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為可分以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22]sup>。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騖焉而逐之[23]sup>;名分已定,貪盜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議之。其議,人異而無定。人主為法於上,下民議之於下,是法令不定,以下為上也。此所謂名分之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堯、舜猶將皆折而奸之[24]sup>,而況眾人乎?此令奸惡大起,人主奪威勢,亡國滅社稷之道也。今先聖人為書而傳之後世,必師受之[25]sup>,乃知所謂之名;不師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議之,至死不能知其名與其意。故聖人必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為天下師,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則大詐貞信,巨盜願愨[26]sup>,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勢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勢亂之道也。故勢治者不可亂,勢亂者不可治。夫勢亂而治之,愈亂;勢治而治之,則治。故聖王治治,不治亂。

[20]備:防備。

[21]幾:近。

[22]為可分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此句據《群書治要》補。

[23]騖:疾馳。

[24]折:改道。

[25]受:授。

[26]願:老實。愨:誠實。

夫微妙意誌之言,上知之所難也。夫不待法令繩墨[27]sup>,而無不正者,千萬之一也。故聖人以千萬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後能知之,不可以為法,民不盡知。賢者而後知之,不可以為法,民不盡賢。故聖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徧能知之[28]sup>。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令萬民無陷於險危。故聖人立,天下而無刑死者,非不刑殺也,行法令明白易知,為置法官吏為之師,以道之知[29]sup>。萬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終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27]繩墨:本為木工打直線的墨線,此指規矩。

[28]徧:通“遍”。

[29]道:通“導”。

[19]銖:古代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

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20]sup>。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饑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其不幾亦明矣[21]sup>。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為可分以為百,由名分之未定也[22]sup>。夫賣兔者滿市,而盜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故名分未定,堯、舜、禹、湯且皆如騖焉而逐之[23]sup>;名分已定,貪盜不取。今法令不明,其名不定,天下之人得議之。其議,人異而無定。人主為法於上,下民議之於下,是法令不定,以下為上也。此所謂名分之不定也。夫名分不定,堯、舜猶將皆折而奸之[24]sup>,而況眾人乎?此令奸惡大起,人主奪威勢,亡國滅社稷之道也。今先聖人為書而傳之後世,必師受之[25]sup>,乃知所謂之名;不師受之,而人以其心意議之,至死不能知其名與其意。故聖人必為法令置官也,置吏也,為天下師,所以定名分也。名分定,則大詐貞信,巨盜願愨[26]sup>,而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勢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勢亂之道也。故勢治者不可亂,勢亂者不可治。夫勢亂而治之,愈亂;勢治而治之,則治。故聖王治治,不治亂。

[20]備:防備。

[21]幾:近。

[22]為可分以為百,由名之未定也:此句據《群書治要》補。

[23]騖:疾馳。

[24]折:改道。

[25]受:授。

[26]願:老實。愨:誠實。

夫微妙意誌之言,上知之所難也。夫不待法令繩墨[27]sup>,而無不正者,千萬之一也。故聖人以千萬治天下,故夫知者而後能知之,不可以為法,民不盡知。賢者而後知之,不可以為法,民不盡賢。故聖人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名正,愚知徧能知之[28]sup>。為置法官,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令萬民無陷於險危。故聖人立,天下而無刑死者,非不刑殺也,行法令明白易知,為置法官吏為之師,以道之知[29]sup>。萬民皆知所避就,避禍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終治之,故天下大治也。

[27]繩墨:本為木工打直線的墨線,此指規矩。

[28]徧:通“遍”。

[29]道: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