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爐夜話(1 / 3)

注釋

[1]靡所底止:靡,無、不的意思。全句指無法停止。

[2]名節:名譽、節操。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第12則

【12】人心統耳目官骸[1]sup>,而於百體為君[2]sup>,必隨處見神明之宰[3]sup>;人麵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兩眉為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注釋

[1]官骸(hái):身軀。

[2]百體:身體的各部位。“於百體為君”指心在身體各部位中居於重要的位置。

[3]宰:主宰。

第13則

【13】伍子胥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1]sup>,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2]sup>,可知人心之恃[3]sup>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4]sup>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5]sup>降,可知天道好還[6]sup>也。

注釋

[1]伍子胥(?至前四八四):名員,春秋時代楚國人。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殺,子胥輾轉逃到吳國,得到吳王闔閭重用,吳王派遣孫武率兵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墳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

[2]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友好。伍子胥奔吳時曾對申包胥表示:“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以:“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之後,伍子胥攻楚,申包胥向秦國求救,在城外痛哭七天七夜,秦哀公感動而出兵救楚,擊敗吳軍。

[3]恃:憑借、依恃。

[4]劉季:即漢高祖劉邦,因為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因此被稱劉季。

[5]侯景(五〇三至五五二):北魏懷朔鎮鮮卑化羯人,初時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時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之後,侯景叛亂起兵,進攻南梁,史稱“侯景之亂”。之後,揚州刺史陳霸先起兵,侯景軍隊潰散,侯景被殺。

[6]天道好還: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第14則

【14】有才必韜藏[1]sup>,如渾金璞玉[2]sup>,暗然而日章[3]sup>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注釋

[1]韜(tāo)藏:隱藏。

[2]渾金璞玉:比喻人品純真質樸。

[3]暗然:陰暗的樣子。章:顯揚。

第15則

【15】積善之家,必有餘慶[1]sup>;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2]sup>。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昧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第16則

【16】每見待弟子嚴厲者易至成德[3]sup>,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係也。又見有弟子聰穎者忽入下流[4]sup>,庸愚者較為上達[5]sup>,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6]sup>,其感尤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注釋

[1]靡所底止:靡,無、不的意思。全句指無法停止。

[2]名節:名譽、節操。大人:德行高尚的人。

第12則

【12】人心統耳目官骸[1]sup>,而於百體為君[2]sup>,必隨處見神明之宰[3]sup>;人麵合眉眼鼻口,以成一字曰苦(兩眉為草,眼橫鼻直而下承口,乃苦字也),知終身無安逸之時。

注釋

[1]官骸(hái):身軀。

[2]百體:身體的各部位。“於百體為君”指心在身體各部位中居於重要的位置。

[3]宰:主宰。

第13則

【13】伍子胥報父兄之仇而郢都滅[1]sup>,申包胥救君上之難而楚國存[2]sup>,可知人心之恃[3]sup>也;秦始皇滅東周之歲而劉季[4]sup>生,梁武帝滅南齊之年而侯景[5]sup>降,可知天道好還[6]sup>也。

注釋

[1]伍子胥(?至前四八四):名員,春秋時代楚國人。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平王所殺,子胥輾轉逃到吳國,得到吳王闔閭重用,吳王派遣孫武率兵攻入楚國都城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墳墓,鞭屍三百,報父兄之仇。

[2]申包胥:春秋時楚國大夫,與伍子胥友好。伍子胥奔吳時曾對申包胥表示:“我必覆楚!”申包胥答以:“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之後,伍子胥攻楚,申包胥向秦國求救,在城外痛哭七天七夜,秦哀公感動而出兵救楚,擊敗吳軍。

[3]恃:憑借、依恃。

[4]劉季:即漢高祖劉邦,因為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因此被稱劉季。

[5]侯景(五〇三至五五二):北魏懷朔鎮鮮卑化羯人,初時投靠東魏丞相高歡。梁武帝時率部投降梁朝,駐守壽陽,之後,侯景叛亂起兵,進攻南梁,史稱“侯景之亂”。之後,揚州刺史陳霸先起兵,侯景軍隊潰散,侯景被殺。

[6]天道好還:因果循環,報應不爽。

第14則

【14】有才必韜藏[1]sup>,如渾金璞玉[2]sup>,暗然而日章[3]sup>也;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注釋

[1]韜(tāo)藏:隱藏。

[2]渾金璞玉:比喻人品純真質樸。

[3]暗然:陰暗的樣子。章:顯揚。

第15則

【15】積善之家,必有餘慶[1]sup>;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2]sup>。可知積善以遺子孫,其謀甚遠也;賢而多財,則損其誌;愚昧而多財,則益其過。可知積財以遺子孫,其害無窮也。

第16則

【16】每見待弟子嚴厲者易至成德[3]sup>,姑息者多有敗行,則父兄之教育所係也。又見有弟子聰穎者忽入下流[4]sup>,庸愚者較為上達[5]sup>,則父兄之培植所關也。人品之不高,總為一『利』字看不破;學業之不進,總為一『懶』字丟不開。德足以感人,而以有德當大權[6]sup>,其感尤速;財足以累己,而以有財處亂世,其累尤深。

注釋

[1]餘慶:餘留的德澤。

[2]餘殃:遺留的災禍。

[3]成德:成就德行。《易經·坤卦·文言》:“君子以成德為行。”

[4]下流:卑微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