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晁錯第八
大夫曰:『《春秋》之法,君親無將,將而必誅[1]sup>。故臣罪莫重於弑君,子罪莫重於弑父。日者,淮南、衡山修文學[2]sup>,招四方遊士,山東儒、墨鹹聚於江、淮之間,講議集論,著書數十篇。然卒於背義不臣,使謀叛逆,誅及宗族。晁錯變法易常,不用製度,迫蹙宗室[3]sup>,侵削諸侯,蕃臣不附,骨肉不親,吳、楚積怨,斬錯東市[4]sup>,以慰三軍之士而謝諸侯[5]sup>。斯亦誰殺之乎?』
注釋
[1]“君親無將”二句:語出《春秋公羊傳·昭公元年》,意為:在殺害君王和父母這個問題上,將要殺害和已經殺害沒有區別,隻要動了這個念頭,就應該被誅殺。
[2]淮南:指漢代淮南王劉安,漢武帝時因陰謀叛亂被殺。衡山:漢代衡山王劉賜,漢武帝時因陰謀叛亂被殺。文學:經術學問。
[3]蹙:縮小。
[4]斬:腰斬。東市:城東邊的菜市場。
[5]謝:謝罪。
文學曰:『孔子不飲盜泉之流[1]sup>,曾子不入勝母之閭[2]sup>。名且惡之,而況為不臣不子乎。是以孔子沐浴而朝,告之哀公。陳文子有馬十乘[3]sup>,棄而違之。《傳》曰:「君子可貴可賤,可刑可殺,而不可使為亂。」若夫外飾其貌而內無其實,口誦其文而行不由其道[4]sup>,是盜,固與盜而不容於君子之域。《春秋》不以寡犯眾,誅絕之義有所止,不兼怨惡也。故舜之誅,誅鯀[5]sup>。其舉,舉禹。夫以璵璠之玼而棄其璞,以一人之罪而兼其眾,則天下無美寶信士也。晁生言諸侯之地大,富則驕奢,急即合從。故因吳之過而削之會稽,因楚之罪而奪之東海,所以均輕重,分其權,而為萬世慮也。弦高誕於秦而信於鄭[6]sup>,晁生忠於漢而讎於諸侯。人臣各死其主,為其國用,此解揚之所以厚於晉而薄於荊也[7]sup>。』
注釋
[1]盜泉:水名。據說孔子覺得盜泉名字不好就不喝那裏的水。
[2]勝母:村名。因勝母意思為勝過母親,因此曾子不願意進村。
[3]陳文子:齊國大夫,名虛無。十乘:四十匹馬。古時每乘車要四匹馬來拉。
[4]誦:談話。
[5]鯀:傳說是夏禹的父親,因治水不力被舜殺死。
[6]誕:說謊話。
[7]解揚:戰國時晉國人,字子虎,人稱霍虎。他武功高強、能言善辯。楚國攻打宋國時,宋國向晉國求救。晉國派解揚去宋國傳達晉國已經出兵,要宋人堅守陣地的命令。可是,解揚在途中被楚人抓獲,楚王威迫解揚誆騙宋人說晉國不會搬救兵。解揚佯裝同意但當他登上車就大聲說自己假意逢迎楚王,晉國救兵馬上就到。楚王大怒,認為解揚不守信用,要斬解揚。解揚認為自己隻要對自己的國家和君主守信即可,最後楚王深感解揚大義,赦免了他,放他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