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第十章(1 / 2)

注釋

[1]先慎乎德:以修養德性為優先。

[2]此:乃,才之意。

[3]外:忽略。內:重視。

[4]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施行劫奪。

[5]悖:違背之意,這裏指不合理的意思。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1]sup>。』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2]sup>:『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3]sup>:『亡人[4]sup>,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5]sup>:『若有一個臣[6]sup>,斷斷兮[7]sup>,無他技[8]sup>,其心休休焉[9]sup>,其如有容焉[10]sup>,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11]sup>,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12]sup>,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13]sup>,人之彥聖而違之[14]sup>,俾不通[15]sup>,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惟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16]sup>,不與同中國[17]sup>。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18]sup>。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19]sup>,菑必逮夫身[20]sup>。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21]sup>。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22]sup>,用之者舒[23]sup>,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24]sup>。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25]sup>。

注釋

[1]惟命不於常:天命並非永恒不變,不會永遠屬於一家一姓。

[2]《楚書》:為楚昭王時史書。楚昭王派王孫圉出使晉國。晉國趙簡子問楚國珍寶美玉現在怎麼了。王孫圉說楚國從來沒有把美玉當作珍寶,隻是把善人如觀射父這樣的大臣看作珍寶,事見《國語·楚語》。

[3]舅犯:晉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4]亡人:流亡的人,指重耳。魯僖公四年十二月,晉獻公因受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縊而死。重耳避難逃亡在外。在狄國時,晉獻公逝世。秦穆公派人勸重耳歸國掌政。重耳將此事告訴子犯,子犯以為不可,對重耳說了這幾句話,語見《禮記·檀弓下》。

[5]《秦誓》:《尚書·周書》中的一篇。

[6]臣:臣子。

[7]斷斷:真誠的樣子。

[8]技:技能。

[9]休休:寬宏大量。

[10]有容:有容人之量。

[11]彥聖:指德才兼備。彥,美;聖,明。

[12]不啻:不但。

[13]媢(mào)嫉:嫉妒。

[14]違:阻抑。

[15]俾:使。

[16]迸:同“摒”,摒棄。四夷:四方的落後的民族。

[17]中國:國內的中心地區,即中原,與今天我們說中國的意義不同。不與同中國:不讓他們與自己一起住在中原。

注釋

[1]先慎乎德:以修養德性為優先。

[2]此:乃,才之意。

[3]外:忽略。內:重視。

[4]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施行劫奪。

[5]悖:違背之意,這裏指不合理的意思。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1]sup>。』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楚書》曰[2]sup>:『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3]sup>:『亡人[4]sup>,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秦誓》曰[5]sup>:『若有一個臣[6]sup>,斷斷兮[7]sup>,無他技[8]sup>,其心休休焉[9]sup>,其如有容焉[10]sup>,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11]sup>,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12]sup>,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惡之[13]sup>,人之彥聖而違之[14]sup>,俾不通[15]sup>,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惟仁人放流之,迸諸四夷[16]sup>,不與同中國[17]sup>。此謂惟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18]sup>。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19]sup>,菑必逮夫身[20]sup>。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21]sup>。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22]sup>,用之者舒[23]sup>,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24]sup>。不仁者,以身發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25]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