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龍的介紹(1 / 1)

—— 按爪分類

五爪龍(腳趾):元以前的龍基本是三爪的,有時前兩足為三爪,後兩足為四爪。實例可參見唐、宋、元的瓷器紋飾。明代流行四爪龍,清代則是五爪龍為多。像五爪天龍就是這樣來的,龍是強大生物是站在食物鏈頂層的動物。

周朝“五爪天子、四爪諸侯、三爪大夫”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隻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像大家熟知的清朝皇室以黃色為主色調,皇帝把自己稱為真龍天子。

三爪龍:中國龍並非一開始就有五爪,而是從三爪、四爪到五爪發展過來的。

按職能分類:天龍、神龍、地龍、伏龍《淵鑒類函》卷四三八引《內典》:“有四種龍:一天龍,守天宮殿持令不落者;二神龍,興雲致雨益人間者;三地龍,決江開瀆者;四伏藏龍,守王大福人藏者。”龍裏有好的,也有禍害百姓的,大家對龍也是貶褒不一。

虺(huǐ):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虯: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故古文獻中注釋:“無角曰虯,有角曰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還有的把盤曲的龍稱為虯龍,唐代詩人杜牧在《題青雲說》詩中就有“虯蟠千仞劇羊腸”之句。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裏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或作銜牌狀,或作穿環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曆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

人們常說“蛟龍”,其實“蛟”與“龍”是1種傳說的神化生物的不同年齡時的稱呼:小時為“蛟”,大了就“龍”。雖然都有強大的力量,卻一正一邪,有本質不同。蛟龍有兩種原型:一種是短吻鱷,英文名叫Alligator。現在世界僅存為數不多的幾種,如中國的揚子鱷;另一種是鹹水鱷,學名灣鱷,唐朝韓愈寫過一篇祭鱷魚文,就是為了趕走當時在廣東潮州一帶為害百姓的灣鱷。現在此種鱷是現存鱷類中最大的一種,最長可達七米。現在,中國的鱷魚因為無休止的捕殺,很少看到了。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並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如果大家看過龍之心,那裏麵的巨龍就是和中國的應龍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