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夠輕鬆愉快地相信這些東西,心境該是多麼安定啊。
然而,我並不覺得自己沒有宗教信仰。
假如宗教就是相信某種東西,我相信死總歸是死,歸於無限的無。死既沒有撒嬌,也沒有情趣,更沒有靈魂,有的隻是無之本身。
如果有人問我所崇奉的宗教,這就是我的宗教。
因此,我願意與人交流,對若幹事情有貪欲,對於活著很珍惜。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種思想不會一直持續,有時會想起來,有時會忘記。
然而,一想到死就是無,就覺得應該抓緊時間為社會做點什麼。隻要能活著,就想把活的足跡留遍各個角落。
往深裏說,死與愛情和家庭都能相聯係。
人都會死滅。在這個世上什麼也留不下。所以,到了一定年齡就要與人戀愛,或者喜愛一個人。
人終歸會變成一具屍體。臨死前的喊叫沒有任何作用,很快就會化為灰燼。人本能地知道這種結局,才會主動與人談戀愛。
如果陶醉於熾熱的愛情,一定是從根本上有死的假想。對於死,無論意識到與否,都會默默地潛藏在相愛的人們心中。
人們建立家庭、繁衍後代,也許是因為知道自己遲早會從這個世上完全消逝。
人都想盡量長壽,照顧兒女。然而,肉體機能有限度,這一點是做不到的。所以就想把最近的親人和最關注的對象留在這個世上。
思考一下,結婚或者生兒育女,也許是一顆心的衰弱所致。人在年富力強時,不會考慮這樣的問題。
到了二十五六歲,人一旦感到寂寞和孤獨,就想去愛一個人,或者想要個孩子。
一般認為這就是愛。這種愛的背後有對孤獨致死的預感。
愛和死本來就是比鄰而居的。
強烈地愛過之後,人會突然想到死。即使在愛之歡樂的巔峰,也伴隨著死的影子。
死為什麼會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刻瞬間掠過呢?
也許是造物主在暗示我們:愛和死是可以互換的。
如果愛一個人,就會看到日後與他的分離和死。如果窺見死的深淵,就想得到更加強烈的愛。愛和死兩者好像天平的砝碼,互相保持著平衡。
如果了解愛或死的一個方麵,就想深入了解另一方麵。兩方麵互相加深而保持均衡。
然後一想到死,就會被這種思想所驅使:這樣不行!要做點事兒!短暫的一生平凡地度過,總會讓人覺得很可惜。
越是覺得死就是無,越是覺得人生在世時間的珍貴。
從這種意義上說,死絕不是一種完結。
死確實是無,盡管是完全的消滅,卻由此催生出人生的一種新起點。這也是事實。
如果能夠輕鬆愉快地相信這些東西,心境該是多麼安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