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統治難題:天下苦秦久矣(1 / 3)

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如何統治幅員空前廣大的國家,是秦始皇帝麵臨的首要問題。丞相王綰等人建議:“關東六國剛被滅亡,其中燕國、齊國、楚國距離秦的統治中心關中遙遠,應該分封皇子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統治。”群臣都認可這個方案,獨有掌管司法審判的廷尉李斯有異議,他認為:“周文王、武王分封了很多同姓的子弟為諸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疏遠,互相攻擊,有如仇敵,周天子無法禁止,導致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亂世。現在秦始皇帝統一海內,應該用完全直屬中央的郡縣統治,對於諸位皇子、功臣,賞賜財物即可,這樣天下人都不會有異議,有利於國家安定。”秦始皇帝認可了李斯的意見,認為天下苦於戰爭不休,就是因為分封諸侯,現在統一天下,如果再次分封,還會導致同樣的結果。因此秦統一後,實行了中央集權的郡縣製,郡的長官郡守,縣的長官縣令都由皇帝任命,直接服從於中央政府,並統一諸國的法律製度、貨幣、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字。但真的是眾人皆醉,李斯獨醒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秦統一後不實行分封是秦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2. 蜀山兀,阿房出:北伐南征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開始巡遊天下,向西到達隴西、北地兩郡(治所分別在今甘肅省臨洮縣、慶陽市附近);第二年東巡,登上東南部的嶧山,立石碑歌頌自己的功業:“登於嶧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阤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複起。”秦始皇帝召集原魯國儒生70人,到泰山下討論封禪的程序。儒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秦始皇帝認為難以施行,由此開始瞧不起儒生,結束了與他們的短暫蜜月,但充當他智囊、顧問的70位博士中,仍然有儒生。之後他從泰山南坡登頂,立石碑紀念,歌功頌德,名為“封”,從北坡下,“禪”於梁父山,合稱“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過後,秦始皇帝東遊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及八神,又南登琅邪,停留三月,建造琅邪台,立石頌德,誌得意滿。

人生的事業到達了最高峰,自以為功德超過了自古以來所有聖王的秦始皇帝,隻剩下了唯一的追求:長生不老。於是他派遣齊國方士徐巿率領數千童男童女入海尋找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以求諸位仙人及不死之藥。

秦始皇帝一麵求仙求長生不老,一麵又聽信了燕國的方士盧生的忽悠:“亡秦者胡也”,當時中原內地稱以蒙古高原為中心居住的匈奴人為“胡”。因此秦始皇帝派將軍蒙恬發兵30萬人,北伐匈奴。蒙恬旗開得勝,驅逐匈奴,占領河南地(今黃河河套一帶),設立了44個縣,又修築長城,依據地形,在險要的地方建要塞。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岷縣),東至遼東,有一萬餘裏長。蒙恬後又北渡黃河,占領了陰山一線。為了調遣軍隊,秦始皇帝派遣蒙恬修築直道,北至九原郡(郡治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附近),南至雲陽甘泉宮(今陝西省淳化縣西北甘泉山),開山填穀1 800裏,修築工作數年沒有完成,但遺跡至今仍在,清晰可辨。

滅六國、統一天下後,如何統治幅員空前廣大的國家,是秦始皇帝麵臨的首要問題。丞相王綰等人建議:“關東六國剛被滅亡,其中燕國、齊國、楚國距離秦的統治中心關中遙遠,應該分封皇子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統治。”群臣都認可這個方案,獨有掌管司法審判的廷尉李斯有異議,他認為:“周文王、武王分封了很多同姓的子弟為諸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疏遠,互相攻擊,有如仇敵,周天子無法禁止,導致了幾百年的春秋戰國亂世。現在秦始皇帝統一海內,應該用完全直屬中央的郡縣統治,對於諸位皇子、功臣,賞賜財物即可,這樣天下人都不會有異議,有利於國家安定。”秦始皇帝認可了李斯的意見,認為天下苦於戰爭不休,就是因為分封諸侯,現在統一天下,如果再次分封,還會導致同樣的結果。因此秦統一後,實行了中央集權的郡縣製,郡的長官郡守,縣的長官縣令都由皇帝任命,直接服從於中央政府,並統一諸國的法律製度、貨幣、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字。但真的是眾人皆醉,李斯獨醒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秦統一後不實行分封是秦迅速滅亡的重要原因。

2. 蜀山兀,阿房出:北伐南征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開始巡遊天下,向西到達隴西、北地兩郡(治所分別在今甘肅省臨洮縣、慶陽市附近);第二年東巡,登上東南部的嶧山,立石碑歌頌自己的功業:“登於嶧山,群臣從者,鹹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攻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阤及五帝,莫能禁止。廼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複起。”秦始皇帝召集原魯國儒生70人,到泰山下討論封禪的程序。儒生七嘴八舌,莫衷一是,秦始皇帝認為難以施行,由此開始瞧不起儒生,結束了與他們的短暫蜜月,但充當他智囊、顧問的70位博士中,仍然有儒生。之後他從泰山南坡登頂,立石碑紀念,歌功頌德,名為“封”,從北坡下,“禪”於梁父山,合稱“封禪”。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過後,秦始皇帝東遊海上,祭祀名山、大川及八神,又南登琅邪,停留三月,建造琅邪台,立石頌德,誌得意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