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1 / 3)

美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也是人類自身美化、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麵,並且是特定曆史上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成果傳播下去的手段。美育是以情感為中介,以生動、具體、鮮明的美的形象或形式喚起審美者的感受,通過審美者情感體驗實現淨化心靈、陶冶情操、激蕩胸懷、催人奮進的教育目的。另外,美育對於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培養人們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還有著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使人的心靈得到美的淨化,使人的道德達到美的升華。美育對於培養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著積極的社會效益,特別是對於愛好美與強烈追求美的廣大青年學生都有著特殊的價值。美育既是“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又是“兩個文明”建設的必要手段。從教育本身來看,美育應是全麵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德、智、體、美、勞應互相滲透、互相補充,這就是說,必須揭示美育在全麵發展教育中的中介和轉化關係——即中轉關係,才能說明它對其他方麵怎樣滲透、補充的,才能從立體的方麵確定它在教育中的整體性意義。美育既作為德、智、體、勞的基礎,又把美育歸結為美的意義和作用,這正是我們理論研究的空白點,也是當前美育實踐的夜航道,但正是這些問題才顯示著新時期美育的本質意義和整體反應的性質。所以,這種審美教育活動——美育作為一種全麵的、自由的精神活動在現代生活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和科學不斷進步,特別是美學、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的完善和發展,美育在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的作用愈來愈為科學的理論所證實。許多教育家提出了將美育貫穿於整個教育中,使德育、智育、體育升華為倫理美育、智力美育、人體美育。這種主張基本上反映了當代科學和教育發展的趨勢,說明了美育的重要教育作用為人們所共識的現實。

一、合理實施美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他們的審美欣賞能力

審美觀是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從審美角度對客觀世界的一個總的看法。審美觀人人都有,問題是在於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是先進的還是落後的,是格調高的還是格調低的,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審美教育的中心就是要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努力培養正確的審美理想和鑒賞美醜的能力。人的審美觀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人們接受審美教育和進行審美欣賞過程中,審美經驗不斷積累、不斷豐富、不斷提高、不斷向高層次發展的結果。審美觀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通過廣泛的審美教育來實現和建立的,特別是在當前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審美教育擔負著無產階級審美觀的培養和建立的重任,我們應該著眼於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建立起與日益發展的生產進程相適應、相協調的審美觀。

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後,還要進一步培養受教育者的審美欣賞能力。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欣賞能力的高低無疑是以測量其精神文明發展的積澱為曆史前提的,因此審美程度的高低,既取決於審美觀的先進與落後,也和一個人的文化藝術修養、科學水平的高低有直接聯係。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美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而要發現美,就必須懂得美,還要有感受美的能力,如果沒有感受美的能力,就不可能欣賞美。正如馬克思所說:“隻有音樂才能激起人的音樂感,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欣賞繪畫、雕塑就要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欣賞小說,就要有借助語言的想象力;要對以往曆史上的藝術珍品進行欣賞,就要有較高的審美能力,當然也要有必需的知識,否則就無法對它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對於文藝複興時期許多大畫家以宗教為題材的畫,如果缺乏對當時“人文主義”必要的了解,那麼在理解上就不會很深刻,意大利畫家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這幅畫取材於聖經中猶大出賣耶穌的故事,如果不了解這個故事,也就不能很好地欣賞它,而缺乏審美感受力,隻作為知識去理解同樣也欣賞不了它的美。人的審美欣賞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審美教育活動和長期實踐中培養出來的,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廣大青年學生的欣賞能力?

首先,欣賞者要有先進的世界觀做指導。世界觀是人們整個精神世界的核心和基礎。階級觀點、心理狀態、審美趣味、道德情操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和具體表現,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和先進的世界觀,欣賞者就不會真正感受並領悟美。其次,要努力擴大同學們的欣賞視野,培養他們的審美趣味,提高審美修養水平。要想提高審美能力,必須廣泛地進行審美欣賞,在審美欣賞中培養審美趣味,否則將是一句空話。隻有主動積極地去加強審美實踐,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欣賞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