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為成年人期間,有很多細節可以說明高度敏感人群的另類性。在上小學時,他們永遠都在跟討厭的同學做鬥爭,因為這些討人厭的家夥總是喜歡惹別人生氣。青少年時期他們會受到同學的愚弄,對他人感到非常失望。高度敏感的人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一堵保護牆,因此會被人們視為“傲慢自大”。由於我們非常注重共鳴,喜歡和那些尊重我們的人相處,因此除了三五好友之外,老師就成了我們的盟友——我們通常會不自覺地這樣做。與許多同齡人相反,我們能“正常地”和成年人交流。而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交流方式,在我們看來大多是非常可怕的。畢竟老師也是人,又不是怪獸。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其他學生可能會因此故意欺負我們,比如在走廊裏見到我們卻不打招呼,見到我們犯錯就小聲嘲笑或者在學校刊物上給我們取名字叫“年度書呆子”——其中自然隱含著不歡迎的意思。這究竟是為什麼?很久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基於共鳴與老師融洽相處,在其他人眼中就是“拍馬屁”。

另外一個主題是聚會和歌舞廳——意味著吵鬧的音樂、酒精甚至還有毒品。一方麵,聚會是一個好機會,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與外界強烈而密集的刺激共處,肆意放縱一次來展現自我,並且發現,我們不需借助某些事物來融入這個環境,可謂一舉多得。另外一方麵,為了不讓一起參加聚會的朋友掃興,我們需要耗費很多精力。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在其他人玩得很盡興時,我們卻覺得力不從心呢?為什麼我們的喜好和大多數同齡人都不一樣呢?

於是,下一個問題接踵而至:人際關係。這對於高度敏感人群來說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領域。總是有人被我們吸引,因為許多敏感的人都具有移情的能力,有時候甚至可以在朋友自己意識到並表達出來之前感知朋友的心意。人們喜歡被感知、被理解。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被人們喜歡的方麵:兩個人關係過度親密,隨著感情和思想交流的深入,這種關係會帶來過重的壓力。我們過度介入另一個人的世界中後,甚至會經常忘記自己的存在。在一段雙方都很認真的關係中,事情可以進行得慢一些。主動溝通的人就能獲得先機。在生活的“狂飆突進”時期,“無拘無束的”婚外情和戀愛關係占有一席之地,這種過度親密非常消耗精力,它會霸占你處理生活中其他重要事情的精力——例如培訓、上大學或者工作,這些都與自我存在感息息相關。

現在我們已經可以開始談論下一個話題了。你是否熟悉這樣的場景:你滿懷激情地開始一個新的工作,打算盡自己所能大幹一場。然而好景不長,你突然間變得經常生病,並且開始犯錯。這是為什麼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開放式的辦公室、沒有可以自主決定的休息時間、工作進度帶來的壓力、不良的工作氛圍、對目標或任務的意義產生的懷疑、自己的完美主義、他人的輕慢、自顧自強硬地對我們提出要求的同事。此外,還有私人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在孩子成長為成年人期間,有很多細節可以說明高度敏感人群的另類性。在上小學時,他們永遠都在跟討厭的同學做鬥爭,因為這些討人厭的家夥總是喜歡惹別人生氣。青少年時期他們會受到同學的愚弄,對他人感到非常失望。高度敏感的人在自己周圍建立了一堵保護牆,因此會被人們視為“傲慢自大”。由於我們非常注重共鳴,喜歡和那些尊重我們的人相處,因此除了三五好友之外,老師就成了我們的盟友——我們通常會不自覺地這樣做。與許多同齡人相反,我們能“正常地”和成年人交流。而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交流方式,在我們看來大多是非常可怕的。畢竟老師也是人,又不是怪獸。在最糟糕的情況下,其他學生可能會因此故意欺負我們,比如在走廊裏見到我們卻不打招呼,見到我們犯錯就小聲嘲笑或者在學校刊物上給我們取名字叫“年度書呆子”——其中自然隱含著不歡迎的意思。這究竟是為什麼?很久之後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基於共鳴與老師融洽相處,在其他人眼中就是“拍馬屁”。

另外一個主題是聚會和歌舞廳——意味著吵鬧的音樂、酒精甚至還有毒品。一方麵,聚會是一個好機會,我們可以學習如何與外界強烈而密集的刺激共處,肆意放縱一次來展現自我,並且發現,我們不需借助某些事物來融入這個環境,可謂一舉多得。另外一方麵,為了不讓一起參加聚會的朋友掃興,我們需要耗費很多精力。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在其他人玩得很盡興時,我們卻覺得力不從心呢?為什麼我們的喜好和大多數同齡人都不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