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功療法簡史(1 / 2)

氣功是鍛煉人體精、氣、神的一種功夫,簡單地說。就是練氣和練意的功夫。氣功主要是鍛煉調節人體內部的機能。通過意識和呼吸的作用,來誘發、調動、增強人體自身的“內氣”,也叫做真氣。

氣功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與大自然作鬥爭的過程中,總結,整理、提高而逐漸完善起來的一種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益壽延年的鍛煉方法,是我國醫學寶庫中一顆瑰麗的明珠,具有悠久曆史。

早在春秋戰國初期,我國人民就已運用氣功養生治病,並且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影響下,逐步上升為醫學理論。

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預防醫療觀點。《索問·上古天真論》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素問·異法方宜論》雲:“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躋。”

這裏提到的“術數”、“導引”、“接躋”、“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等語都是指氣功的鍛煉方法。

我國曆代一些著名醫家如扁鵲、華佗、張仲景、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孫思邈及金元四大家劉元素、張從正、李果、朱震亨,明代李時珍、楊繼洲等,部十分重視氣功,有的醫家本身就是氣功大師,對氣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到了漢代,氣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導引圖,繪有人體各種運動姿勢,有閉目靜坐的,有雙手抱頭的,有收腹下蹲的,有彎腰打躬的,有站立仰天的,有屈膝下按的,形象栩栩如生。這些練功圖對於研究氣功的源流和發展,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這一時期的《淮南子·精神訓》、《金匱要略》、《後漢書·華佗傳》、《後漢書·王真傳》都有氣功練功方法的記載。

兩晉南北朝時期,氣功養生法方麵有一定的成就與發展。

《抱樸子·至理篇》、《抱樸子·雜應篇》,《抱樸子·養生論》、《抱樸子·祛惑卷》等書都有氣功及養生的記載。

陶弘景輯錄了六朝以前的養生經驗,編成了《養性延命錄》,記載了許多養生理論與方法。

隋唐時期,養生方麵的導引、吐納等方法又有所發展。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一書中,載有導引吐納方法,約有260餘種。可以說是隋代以前氣功療法的一次總結。

孫思邈在《千金方》的各章內,均有導引的論述。王壽著的《外台秘要》,司馬承楨著的《天隱字養生書》、《坐忘論》,呂洞賓著的《百字碑》等書都有詳盡的氣功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