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追尋 為了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1 / 3)

最初的追尋 為了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

一、語言和精神攜手走向豐妙是語文教育之目標

我們為何教語文?為了讓學生成為積極的、有能力的生活者。要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去處理好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同時以所掌握的語言文字為媒介去理解生活,認識世界,完善自我。正如新課程標準所描述的:“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些目標,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語言和精神的發展。

在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閱讀教學。中小學閱讀教學的目標任務大致有這幾項:練習運用語文知識(如拚音、識字、語法、文法);培養閱讀能力與習慣;積累讀寫素養(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寫作常識等);發展思維(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性、敏捷性);陶冶情誌(情感、態度、價值觀、審美、意誌品質等);研習表達(規範言語、學會表述、讀中悟寫)。然而,我們看到很多課堂的教學著力點依然放在“寫什麼” 上,全然忽視“怎麼寫”,即便關注了“怎麼寫”,也是著重於感悟語言的特點,分析文章的思路結構、修辭手法之類,而對於學習後的語言運用缺乏應有的關注。對此,曹文軒教授說:“目前的語文教育現狀實際已經暴露了這幾年人文教育力量過於強大和工具性教育相對薄弱的缺陷……這實際上是語文忽視工具性導致學生語言能力不足的表現。”因此,隻有正確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言和精神才能協同發展。

閱讀心理過程一般為:感知—理解—欣賞—評判—遷移,遷移包括三個方麵:一是閱讀技能在之後閱讀中的靈活運用,二是認知情思在之後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三是“指向形式”的感悟在之後自己寫作中的運用。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會依憑語言領悟言語者的思想情感,依憑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這一目標就是要促進學生的語言和精神攜手走向豐妙,即既要完善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又要豐富和優化學生的語言係統。

二、言語實踐是語言和精神協同發展的根本途徑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基於這一特點,語文學科既要讓學生學會依憑語言領悟言語者的思想情感,又要學會依憑語言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這一學習過程便是言語實踐。

言語實踐是聽說讀寫能力在特定的時空和情境中的運用。學生置身情境之中,必然會對情境產生心理反映,必然會生發自己的情感。無論是聽讀還是說寫,教師隻要突出情境的真實感,學生對言語實踐活動就會全心投入,由此產生的精神活動也就愈加豐富、活躍。

言語實踐是有內在需要的。內心的需要不僅催生新的思想,還會催生新的行為,使主體的思想更豐富,言語實踐也更加有血有肉。

言語實踐又是有目的的活動。它圍繞一個明確的主題展開,思維有了明確的指向,認識就會在這一指向下向縱深方向發展。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清晰了,深刻了,言語表達也就有了充實的內容和打動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