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肅 誠信與實幹(1 / 2)

甘 肅 誠信與實幹

——記武威市板橋裝飾工程公司董事長王全興

偉人毛澤東有句名言:人是要有點精神的。

王全興就是一個有點精神的人。

1980年,王全興獨自一人深入大西北腹地——甘肅武威市打工,從一名小學徒成長為當地有名的裝飾工程公司董事長。32年的奮鬥曆程,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寧海人身上勤奮、實幹、誠信的精神,在大西北樹立起了寧海人的品牌。

艱苦起家

在家人眼裏,能夠離開家鄉,到甘肅蘭州打工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尤其是年末,帶著滿滿的收獲,在全村人羨慕的眼光中回到家,是全家人感到最開心幸福的時候。“但是,家裏人很少知道我們這些在外打工人的辛苦。”王全興說:“出門做生活,第一件事就是要吃得了苦。”

王全興的事業從艱苦中起步。1980年,年僅19歲的王全興跟著師傅來到千裏之外的武威市民勤縣。這是一個被沙漠圍繞的地方,東、西、北三麵與著名的騰格裏、巴丹吉林沙漠接壤,氣候環境惡劣。飲食更是與老家迥異,早上一碗涼水一個饃,晚上一碗沒有油水沒有蔬菜的麵條,僅僅能夠吃飽肚子。再加上每天十多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讓王全興分外思念家鄉的青山綠水。“第一次收到家裏的來信時,我捧在手裏,看了又哭,哭了又看,整整半天沒有想過其他事情。”王全興說。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家書抵萬金的感受,王全興比起許多熟讀這一詩句的人來得更加真切。

日子雖然辛苦,但王全興咬牙堅持了下來。三年的學徒生活結束後,王全興開始了單飛的日子,幸福的生活向他敞開了懷抱。“現在我還清楚記得賺得第一筆錢的感受,原先當學徒是沒有工資的。我獨立幫人打製了一套家具,得到100元的報酬,我將其中的80元寄回了家裏,自己隻留下20元作為生活費用。”王全興說,“終於能夠自己賺錢,能為家裏作出貢獻,忽然覺得生活踏實了許多。這種感覺現在還曆曆在目。”之後的生活,王全興跟其他木匠師傅一樣,第一次入戶打家具,第一次擔當師傅,第一次帶徒弟,直到他開始承包當地的一個建設工程。

誠信立業

在上世紀80年代,寧海木匠還是屬於傳統的勞作方式,進村入戶打造家具。這種模式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認識各個階層的人,建立廣泛的人脈,獲取大量的信息,其中不乏創業的機遇。1991年,王全興就遇到了一個機遇——承包修建民勤縣糖廠糖菜輸送溝。

糖菜是民勤當地用來榨糖的主要原料,輸送溝起到傳送作用。汽車將糖菜運到糖廠,在輸送溝裏經過清洗,然後再進入加工車間。這是一個建築工程,很多工作屬於石匠範疇,與木匠不是非常搭界。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要跨界承包一個工程,對於從來沒有承包過建築工程做過石匠的王全興來說,是個全新的領域,也是一件很難成功的事情。但是,王全興一心想著創業,努力承包了下來。

工程的辛苦與艱巨遠遠超出了王全興的想象與計劃。建設輸送溝要用到大量石材,民勤是個沙漠地帶,缺乏石料,王全興就到相鄰的內蒙古去拉。每天早上天還沒亮,王全興就坐上運送石料的拖拉機,一路顛簸到170公裏之外的內蒙古,天黑之後,再坐著滿載石料的拖拉機回來。天冷時,披件軍大衣,天熱時,頂著火紅的太陽。“喝西北風,吃風沙,是那段日子的最好寫照了。”王全興說。比起工程的艱苦,王全興還要承受巨大的經營壓力。因為對建築工程不熟悉,缺乏管理經驗,輸送溝所用經費比起預估要高很多。盡管如此,王全興也沒有放棄這個工程,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誠信的品格,如期地完成了這個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