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瓊林】 北宋呂氏五賢
◎周文龍
一
名相呂夷簡
呂夷簡(978—1043),字坦夫,北宋初人,是曾任壽州知府(治所在今鳳台)的呂龜祥之孫,苦學成才的名相呂蒙正族侄。祖籍山東萊州,後隨祖遷居壽州。據清壽州知府領鳳台縣令李兆洛所撰《鳳台縣誌?卷八?人物誌》載:“呂氏世居城北門外,為今縣地。”呂夷簡應為今之鳳台縣人。
呂夷簡以進士及第補任山西絳州推官,不久擢升朝廷大理寺丞。夷簡性耿直,敢言政,宋真宗大巾祥符年間,因對國政發表言論得罪朝廷,被罷官,改任通州通判,後徙濠州,之後又遷朝廷太常博士。時年河北發生水災,呂夷簡被派到濱州任知府。他到任後經過調查研究,認為農具不應該計算在納稅的範圍,於是向朝廷提出:“農器有算,非所以勸力之本也。”他的意見受到朝廷的重視,“遂詔天下農器皆勿算”。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呂夷簡因此被派任提點兩浙刑獄,升任尚書祠部員外郎。當時京師開封大興建造宮觀之風,木材都是從南方運來。運木材的人有勞累、病死的,反被人誣陷為逃亡,官府竟將死者的妻子、兒女關押起來。呂夷簡對此很有意見,他向朝廷進言,請求緩行這項工程,為朝廷所準。呂夷簡又建言:“盛冬挽運艱苦,須河流漸通,以卒番送。”宋真宗聽了很感動,說:“觀卿奏,有為國愛民之心矣。”遂提升他為刑部員外郎兼侍禦史,負責處理日常事務。
有一年,天下大旱,並發蝗災。呂夷簡上書朝廷,請求真宗皇帝檢討過錯,整肅朝政,嚴厲問責宰相等高官,以順應天意民心。在奏疏中,呂夷簡還嚴辭彈劾了庸官李溥,檢舉了李溥玩忽職守、不恤民情、欺瞞皇上、貪贓枉法的罪行。時任永興通判的寇準處罰了一批犯人。這批犯人路過開封時,向朝廷誣告寇準謀反。呂夷簡得知這一情況後,對真宗皇帝說,寇準辦事認真,依法處理了這些罪犯,沒有過錯。這些罪犯誣告寇準,是要陷害他,皇上不必置疑,應該把這些罪犯發配到邊遠的地方去。真宗皇帝聽他說得很有道理,便采納了他的建議。四川地方發生饑荒,皇上任命呂夷簡為安撫使到四川去處理賑災事宜。他上任後,認真查訪災情,救濟災民,出色地完成了朝廷交辦的任務。因政績突出,他被朝廷擢拔為龍圖閣直學士,不久遷為刑部郎中,代理開封府尹的職責,到任後,政績、名聲都不錯。真宗皇帝把他的名字寫在了宮廷的屏風上,準備重用他。
公元1022年,宋真宗病逝。第二年,宋仁宗即位做了皇帝。呂夷簡升任右諫議大夫。大內太監頭目雷允恭擅自做主改變永定陵的陵址。呂夷簡和魯宗道奉命查辦,判決處死了雷允恭。呂夷簡以給事中的名義參知政事。朝廷為真宗大祭於祖廟,劉太後想把真宗平生所喜用的服飾、古玩等置入宮中,並以銀罩覆蓋真宗牌位。呂夷簡認為不妥,他對劉太後說,這樣做不合適,不能夠報答先皇帝。今天,朝廷的政治決策都在兩宮,太後隻有疏遠奸邪小人,獎勵忠直之士,輔佐皇上繼承先帝的美德和事業,隻有這樣才能報答先帝啊!按照過去的慣例,對先皇帝的祭祀大典結束後,輔佐大臣都要升遷。這次呂夷簡和同僚們都一致堅辭不受,並為後人立下了這個規矩。之後,呂夷簡先後被提升為尚書禮部侍郎,修國史,進戶部,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擔任了相當於宰相的重要職務。後又進入吏部,拜昭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
宋仁宗天聖末年(1031),內宮發生火災。清晨,文武百官都上朝覲見仁宗皇帝,但宮門卻未開。輔臣請仁宗皇帝出來,仁宗皇帝來到拱辰門,百官都在樓下向他朝拜問安,獨有呂夷簡不拜。宋仁宗使人問他為什麼不拜,呂夷簡回答說:“宮廷有變,群臣願一望清光。”宋仁宗隻得舉起遮麵的簾子,呂夷簡見了,方才跪拜。宋仁宗下詔,任命呂夷簡為修大內使。任務完成後,升任他為尚書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呂夷簡辭掉右仆射,改兼吏部尚書。
當初,荊王子寄養在皇宮內,年齡大了,呂夷簡便建議讓他離開皇宮。劉太後想留他陪伴仁宗讀書。呂夷簡說,當今皇上正值年富力強,與皇上親近的人如果不是飽讀經書的碩學大儒,恐怕無益於皇上的健康成長。劉太後聽了,認為他說得很對,當即便下令讓荊王子離開皇宮,返回家中。劉太後去世後,宋仁宗才開始親政。為了整頓風氣,重振朝綱,呂夷簡親自向宋仁宗提出了八條建議,即正朝綱,塞邪徑,禁貨賂,辨佞壬,絕女謁,疏近習,罷力役,節冗費。語詞懇切,宋仁宗很受感動。
宋仁宗登基之初,曾與呂夷簡商量,認為張耆、夏竦兩人都是太後重用過的人,便罷了他們的官。仁宗回後宮把這件事跟郭皇後說了。郭皇後說,過去滿朝文武都依附太後,唯獨呂夷簡不依附。此人很機巧,不過善於應變罷了!因為這件事,呂夷簡被罷免了職務,改任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到宣布的時候,呂夷簡還蒙在鼓裏,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後來他托老朋友、時任內侍副都知的閆文應到宮中打聽,方才知道是郭皇後的主意。過了半年,呂夷簡才恢複宰相的職務。
先前,大臣劉渙曾上疏請劉太後還政於仁宗皇帝,劉太後很生氣,要把劉渙貶放到嶺南以外去。呂夷簡請求劉太後把劉渙留下來。宋仁宗很賞識劉渙的正直敢言,後來把他提拔為右正言。他對呂夷簡說,往時樞密院急於要把劉渙罷官流放,全靠你極力諫阻才得以幸免。呂夷簡說,劉渙因為是外臣,所以敢提意見,如果朝中大臣們都效法他,那麼太後必然要懷疑陛下,這樣勢必要造成陛下與太後母子不和啊!聽了呂夷簡的話,仁宗皇帝從內心裏感到呂夷簡是個厚道人,對朝廷很忠心。郭皇後對尚美人不滿意,有一次用手打尚美人的臉,不料卻誤傷了仁宗皇帝的脖頸。仁宗皇帝很生氣,讓大臣們看他脖頸上的傷痕。呂夷簡認為郭皇後太不像話,有失皇後的身份,應該嚴肅處理,力主廢掉她。仁宗皇帝對這件事卻有些猶豫。呂夷簡對他說,東漢光武皇帝是一位明主,他的皇後隻因為失寵有怨氣就被廢掉,何況郭皇後傷了陛下您的脖頸啊!這時,禦史中丞孔道輔、右司諫範仲淹等大臣一齊出來反對。呂夷簡力排眾議,終於廢掉了郭皇後,整肅了後宮綱紀。經過這件事,仁宗皇帝更加信賴呂夷簡,給他官加右仆射,封申國公。
與呂夷簡同為宰相的王曾因事曾與呂夷簡爭論過數次,便懷恨在心,誣說呂夷簡收人賄賂,以權謀私。呂夷簡要求與其當著仁宗皇帝的麵對質。仁宗皇帝質問王曾有什麼證據,王曾卻答不上來。皇上沒辦法,兩人皆被罷免了宰相。不幾日,呂夷簡又以右仆射恢複了宰相之職。過了一年後,又晉位司空,但呂夷簡堅決不願接受這個任命。後徙許國公,兼樞密使,參與軍國大事。
一段時期以來,興起於遼寧等地的契丹族入侵並占據了河北的幽、薊兩州,並揚言要發兵南下,進犯中原。朝中的官員們議論紛紛,要求朝廷重修洛陽,以備契丹人入侵時朝廷撤退到那裏去。呂夷簡堅決反對這個意見,他向仁宗皇帝建議說,契丹人欺軟怕硬,與其修建洛陽,還不如修建北京城,讓契丹人看看,我們大宋朝是有能力打敗他的。假使契丹真的南下渡過了黃河,洛陽城即使修建得再堅固,又有什麼用呢?仁宗皇帝認為他的意見很對,便下令修建北京。
史書上說:“自仁宗初立,太後臨朝十餘年,天下晏然,夷簡之力為多。其後,元昊反,四方久不用兵,師出數敗。契丹乘之,遣使求關南地。頗賴夷簡計劃,選一時名臣報使契丹,經略西夏,二邊以寧。”可見呂夷簡在當時北宋王朝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晚年,呂夷簡曾患輕度中風。仁宗皇帝詔拜他為司空、平章軍國重事。病情稍微好一點,仁宗皇帝便命他隔幾天到中書省去一次,以裁決軍國大事。呂夷簡力辭司空重任,仁宗皇帝複降手諭曰:“古謂髭可療疾,今剪以賜卿。”這再次表示了對呂夷簡的器重與厚待。
慶曆三年,宋仁宗在延和殿召見呂夷簡,欽令他騎馬到大殿門前,並命內侍取來皇帝和皇後專用的座椅“兀子”讓他坐。呂夷簡誠惶誠恐,謙讓許久也不敢坐。宋仁宗又命人攙扶著他坐下,恩準他不必跪拜,並當場任命他為司徒,監修國史,與中書、樞密同議軍國大事。呂夷簡請求宋仁宗批準他回家養老,宋仁宗授他太尉的名分,批準他退休。1043年,呂夷簡病逝於洛陽,終年66歲,有文集20卷傳世。宋仁宗聽到呂夷簡逝世的消息後,哭著對群臣說:“安得憂國忘身如夷簡者!”下令追贈呂夷簡為太師、中書令,追諡“文靖”,並親自為呂夷簡的墓碑題寫了“懷忠之碑”四個大字。
有史書評價說:“夷簡當國柄最久,雖數為言者所詆,帝眷倚不衰……其於天下事,屈伸舒卷,動有操術。後配食仁宗廟,為世名相。”呂夷簡有子四人,名公綽、公弼、公著、公孺,皆為官,其中尤以呂公著官聲最為顯赫,亦位居宰相之職,宋史有專項述其生平事跡。
二
足智多謀的呂公弼
呂公弼(約1016—1083)字寶臣,北宋名相呂夷簡二子,賜進士出身。
呂公弼為官多謀善斷,很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累遷至直史館、河北轉運使。自宋仁宗寶元、慶曆以來,朝廷為加強西北邊防,在邊境一帶駐紮大量部隊,後來邊境情況緩和了,部隊仍然駐紮在那裏,給當地老百姓造成很大負擔,但兵餉仍然供應不濟。呂公弼擔任河北轉運使以後,開挖了水道,把內地的糧食直接運到邊防部隊駐地。他還采取發展煉鐵業以籌措軍費,又把部分駐邊部隊移到內地屯墾,或改充守京城的部隊,同時精簡了冗員、冗賦。由於采取了這一係列有效的措施,不但每年可減輕邊民負擔數百萬兩白銀,還使邊防部隊的戰鬥力得到了加強。1043年,一代名相呂夷簡去世,宋仁宗回想呂夷簡為相時的好處,詢問其子女的情況,得知呂公弼的表現,便把他的名字寫在殿柱上。宋仁宗認為呂公弼是個人才,遂提拔他擔任了負責全國錢糧調度的都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知瀛洲,入權開封府。有一次,呂公弼上朝奏事後退出,宋仁宗目送著他的背影,對宰相說:“公弼真像他的父親啊!”
呂公弼被朝廷任命為同郡牧使,以樞密直學士知渭、延兩州,治所在成都府。由於他治理社會比較寬鬆,有人便懷疑他缺少威嚴和決斷。兵營裏有一個士兵違犯了法紀,按律當受杖責,但那個士兵卻抗拒杖責,並且揚言:“我寧願受劍殺而死。”呂公著說:“杖責是國法規定的,劍殺是你自己請求的。”於是,對犯法的士兵果斷實行了杖責,而後又予以處斬。這件案子的處理,使府衙和駐地部隊無不肅然。
1064年,太子趙曙做了皇帝,即宋英宗。他罷免了三司使蔡襄,讓呂公弼擔任了三司使這個職務。當初,呂公弼任郡牧使時,尚未做皇帝的趙曙得到一匹劣等馬,想讓呂公弼給調換一匹好馬,呂公弼按章辦事,沒有給他調換。他對呂公弼說:“過去你不給我換馬,我已經知道你是一位辦事很認真的人了。蔡襄主管訴訟,不能及時辦理案件,因此多有後遺症。現在你接替了他的這個職務,你將如何處理這些事情呢?”呂公弼頓首拜謝說:“蔡襄先生勤於政事,沒有什麼懈怠失誤的地方。恐怕說這話的人有失公允吧!”宋英宗很感動,認為呂公弼的確是一位忠厚長者,遂又讓他擔任了樞密副使的重要職務。
1068年,宋英宗趙曙逝世,太子趙頊繼位,是為宋神宗。這時,宰相司馬光彈劾內侍高居簡,神宗一時難以決斷。呂公弼建議說:“司馬光和高居簡是死對頭。高居簡不過是個內侍,而司馬光執掌著國家法律的重要職務。希望皇上能夠考慮孰輕孰重。”宋神宗又問道:“是這樣。不過這件事情該怎麼處理才好呢?”呂公弼說:“給高居簡官升一級,調離現在的崗位,司馬光應該不會再有意見了。”宋神宗采納了呂公弼的意見,使問題順利得到解決。呂公弼遂被提拔為樞密使。宋神宗下詔讓大臣們議一下,準備把環慶、鄜延兩州合並為一路。呂公弼認為不妥,他說:“自白草西抵定遠,中間相距千裏,如果將兩州合為一路,如果發生突發事件,將如何應付?”宋神宗又要把這個議題交到邊防大臣們去討論。呂公弼阻止道:“在朝廷上都決斷不了的事情,再讓邊臣們去討論決定,怎麼能行呢?”宋神宗隻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