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 人民的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1 / 3)

中國夢 人民的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展覽《複興之路》時指出:“現在大家在討論中國夢。何為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凝聚和寄托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曆史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密切聯係。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民幸福。

中國夢,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複興夢,是13億中華兒女的強國富民夢。國家不富強,就會被人欺侮;民族不複興,就無顏自稱為龍的傳人;人民不幸福,就不能算真正的社會主義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不是簡單地重尋昔日的榮光,而是要讓曾經飽受列強欺侮、目前尚是發展中國家的中國經濟發展、政治昌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到21世紀中葉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國才能富民,強國也是為了富民。沒有人民富裕,發展就不算成功;沒有人民幸福,複興就不算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要讓中國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進一步說,就是要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富裕、更有尊嚴的生活,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的發展。

1. “中國夢”蘊含著深刻的曆史觀。中國夢不是一時的政治口號或政治標榜,而是曆史的呼喚、現實的訴求、未來的向往。一方麵,要充分認識中國夢是中國近現代曆史開篇的主題。“救亡圖存,振興中華”是中國近現代史開篇的主題,並貫穿170餘年的整個中國近現代曆史,成為衡量一切階級、政黨、組織先進與否,所選擇的道路是否正確的恒定標準。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第一個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但由於曆史與階級的局限,他們的探索和奮鬥失敗了。直到中國共產黨登上了中國曆史的政治舞台,經過20多年的浴血奮鬥,建立了新中國,使中華民族真正站了起來,通過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改造和社會建設實踐,使“振興中華”的偉大夢想和曆史任務真正進入到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進程之中。另一方麵,要充分認識中國夢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經驗與教訓,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的偉大探索,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始了實現中國夢的新的長征。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全部成就歸結到一點,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它們“三位一體”,分別以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共同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形成了最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經驗。有了道路、理論、製度支撐的“中國夢”距離我們不再遙遠,它是必定實現的美好未來。

2. “中國夢”蘊含著深刻的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既需要強大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也離不開思想、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中國夢的價值特征是國家夢、民族夢和人民夢的高度統一,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內核。中國夢所追求的價值理想,最大限度整合了各利益相關者及行為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了國家、社會、個人不同層麵的價值認識,明確了不同社會階層、群體、個體的價值目標,構成了一個民族、國家發展進步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

3. “中國夢”蘊含著深刻的人民觀。在中國夢的豐富內涵中,“人”無疑是關鍵要素。習近平同誌強調: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隻要我們緊密團結,萬眾一心,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鬥,實現夢想的力量就無比強大,我們每個人為實現自己夢想的努力就擁有廣闊的空間。習近平同誌的論述,不僅高度概括了中國夢的性質,同時也深刻說明了“民族夢”與“每個中國人的夢”的關係,確證了“個人夢想”在國家夢、民族夢中的合理性與地位。一方麵,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國夢勾勒出的美好圖景,最終統一於人民夢之中。“大河沒水小河幹”,近代中國的百年奮鬥,不斷證明著一個樸素的道理: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中國夢把經濟社會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相統一,將外在的物質環境的建設與社會個體以及大眾的內在心理體驗和感受相統一,並以此為依據,這體現了科學發展的要求,體現了人民主體地位的貫徹。另一方麵,在國家夢、民族夢實現的過程中,為每個人個人夢想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每個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每個人都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如果說,“大河沒水小河幹”闡明的是命運共同體邏輯,那麼,“小河有水大河滿”則揭示了發展進步的動力機製。正如習近平同誌指出的那樣:中國夢的實現,“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中國夢的豐富內涵囊括了每一個中國人的訴求,充滿了濃濃的親切感,使老百姓看到了中國夢中有你、有他,也有我,從而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