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
這是一座城市中一個區的曆史上幾個醫家的故事。城市叫寧波,區稱鄞州。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置縣,2002年撤縣設區,本書稱鄞地。
早在醫事不如巫事盛興的唐代,鄞地就出現了愛好中醫藥、自學成才的陳藏器,他的“偶然”發現,促成了《本草拾遺》的問世,影響了中醫千餘年。明萬曆六年(1578),李時珍在剛剛完成的《本草綱目》中說:“藏器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西方漢學名著《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稱《本草拾遺》是一部偉大的著作、陳藏器是八世紀偉大的藥物學家。
元明之際的呂複,一生在鄞地行醫,竟以布衣入《明史》,雖有著述十二三種之多,但完整地流傳下來的隻有區區幾千字的《群經古方論》與不足千字的《諸醫論》,前者在中醫目錄學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古今中醫類書籍提要撰寫的經典範例;後者則以器物、人物、成語、典故、軍事布陣、打仗用兵、書法詩歌、繪畫演奏等作比喻,用詩一般的語言評價我國醫學史上十六位重要醫家的行醫特色,廣為後世借鑒,是中華醫林絕無僅有的瑰寶。
高武生在江南水鄉,曆經北疆大小關隘,由武舉到總兵,由總兵到醫生,終成一代針灸國手,撰名著、鑄銅人,促進了明代針灸學術的發展。趙獻可為溫補派巨擘,精通儒、道、釋,遊學足跡遍及中原,時人稱逸士、遊仙、江湖狀元,所著《醫貫》將人體陽氣之根從心髒轉移至命門,使易水學派的學術思想由研究後天脾胃轉向先天腎門,該書曾為一時醫家之指南。令人叫絕的是中醫怪傑範文甫,為人準則與行醫風格別具一格,人稱“範大糊”,自號“西狂人”,與章太炎交誼甚厚,祝味菊曾任他的副職……
鄞地的醫家,除了土生土長之外,尚有大量外來的,流居、旅居、定居的都有。宋欽攜帶著宋氏婦科,隨宋室南渡“落戶”鄞地;陸士逵來自河南,在鄞地創建了浙東第一傷科,他的子子孫孫皆成了鄞人。滑壽來自儀真,長期在鄞地行醫,最終老死於餘姚,生前與朱丹溪齊名,時人稱其為“神仙活菩薩”,“所到之處人爭延之,無不以決一死生為無憾”。在藥物湯液治病盛行、針灸之道日廢之世,他力挽狂瀾,促使針灸術得盛於元代。身逝之後,與神農、黃帝、岐伯、扁鵲、醫和、華佗、皇甫謐、王叔和、葛洪等一起,被供奉在河南省南陽市城東溫涼河畔醫聖祠中的醫聖林。此外,尚未收入本書的還有不少,如來自毘陵(今江蘇常州)的臧中立,因治愈宋徽宗皇後的重病敕建迎鳳坊,寧波從此有了迎鳳街……
鄞地的醫家,亦有外出行醫的。如董氏兒科第四代傳人董廷瑤,人生經曆跌宕起伏,活到100歲,行醫80年,治愈患兒逾百萬人次,理論上有經典,實踐中有絕活,是國家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遴選的全國首批500名名中醫之一,曾先後任上海市靜安區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上海市中醫醫院顧問,上海市中醫文獻館館長、名譽館長等職,被譽為中國中醫兒科泰鬥。又如,尚未收入本書的周文楷,醫術全麵,尤精女科,乾隆年間(1736~1796)行醫遠至呂宋(菲律賓),“活人無數,醫名嘩然”,治愈了該國國王的重病,贏得了當地女性的敬仰和愛慕。
粗略統計,至清末民國初,鄞地計有誌(史)載醫家140餘人,儒家、釋家、道家、奇人異術應有盡有,“一帖”“半仙”“神醫”、德藝雙馨之士屢見不鮮,且有中藥學、方劑學、脈學、氣功、養生、圖譜等等醫書傳世。
本書所記述的名醫,都是鄞地曆史上醫家群體中的精英,都對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產生過較大影響,或至今依然影響著,有的甚至在世界醫學史上留名。他們不是商賈,不似政客。做醫生也就是做醫生,以仁者之心治病救人,力求醫術精益求精;做學問也就是做學問,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敢於懷疑,勇於創新,具有超越時代地域的非凡魅力。
本書所記述的名科,也出類拔萃。如宋氏婦科,萌芽於唐開元年間(713~741),曆經近1300年,至今延綿了44代,行醫曆史之長實屬國內罕見。
然而,人物所處的時代與現今相隔久遠,史料湮廢,因而本書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如果本書能對社會或後世有一點一滴的裨益,或能得到讀者的認可,不似泥牛入海,則額手稱慶,幸甚幸甚。
癸巳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