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鄉 味 丁鶴年與北侖(1 / 2)

卷二 鄉 味 丁鶴年與北侖

在北京有一家藥店,曆史比同仁堂更悠久,它即是“鶴年堂”,創辦人為明朝的丁鶴年。還有一套書叫《中國的脊梁》,編者從各朝各代分別抽取一百個國民,明朝開篇頭一個名字就叫丁鶴年。

假如要給這位丁先生製作一張名片的話,其上應該有這麼幾個頭銜:回回族第一詩人,明朝第一養生家,明朝第一孝子。

之所以奉他為回回族第一詩人,緣於《明史稿》的定論:回回詩人首推丁鶴年。第一養生家是因為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養生藥店”鶴年堂(1999年中國國內貿易部頒布)。至於明朝第一孝子,則是由於《四庫全書》收錄了以他為主角的《丁孝子傳》和《丁孝子詩》。

除了上述幾條,其實還應該再加上一條:明朝第一流浪者。從元至正十三年到明洪武十二年,丁鶴年流寓浙東,整整漂走了27年。其中隱居在北侖小港“海巢”的歲月,起碼有10年之多。

關於海巢具體的位置在哪裏,據舟山市有關專家認定,是在舟山沈家門的一座山上,那裏有一間石房子,牆上刻有海巢兩字,然而以茲為證的史料似乎缺乏。

我以為,海巢應在北侖小港。小港曾出過一個紅極一時、名揚四海的望族,就是“小港李家”。在清朝光緒年間,李家先人裏有個叫李嘉的,於小港的小浹江口建了一所庭院,作為晚年怡養之處,他去世後這庭院改稱梅公祠,他的兒子李雲書撰寫了一篇《梅公祠紀略》,開頭便雲:“小港李氏世居大小浹江之間,笠山之南,即元高士丁鶴年避地處名海巢者也。”

意思說,李家庭院的所在,就是原來丁鶴年避居的“海巢”。李雲書先生往下又寫道:“門有額曰古海巢居。曰古海巢居者,襲其海巢居之舊名,故以古別之也。”李家把其中的一幢房子命名為“古海巢居”,以示古今有別。

由此可見,小港小浹江口的梅公祠,就是原來丁鶴年所居住的海巢。假如這段史料還不足以為憑,那麼以下還有一段更權威的史料。

清朝的全祖望曾為丁鶴年的海巢居特意寫過一篇《海巢記》:“丁(丁鶴年)卜居定海,其所居在浹口,所稱海巢是也。”

定海,北侖舊屬定海。浹口,即浹江口,浹江流經小港全境,而後向東入海,浹江的入海口即浹口。全祖望乃清代著名學者、史家,以他的身份地位,若無十分把握,斷不會下此定語。至此,海巢的位屬應無異議。當然了,也不排除北侖、舟山兩地都有海巢,因為早期的丁鶴年本就是四海為家的。

單看丁鶴年這名字,我以為他是漢人,事實上,他既不是漢人,也不是蒙古人,而是色目人中的回回人。他的曾祖名叫阿老丁,祖父名叫苫思丁,父親名叫職馬祿丁,末尾都有個丁字,為紀念先人,因此給自己選了個丁姓。

元朝把全國人口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應該說在少年時,丁鶴年的社會地位還是頗高的。可惜那時已是元朝末年,屬於蒙古的黃金時代已然過去,天下大亂,義軍四起,元朝的統治已接近尾聲,丁鶴年高人一等的社會地位也搖搖欲墜。元曆至正十三年,徐壽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攻克武昌,年僅十八歲的丁鶴年將生母馮氏安頓於城郊,護侍嫡母順長江東逃至鎮江避難。後嫡母病逝於鎮江,他徒步往浙東投奔任定海縣令的兄長吉雅謨丁,當時的定海包括如今的北侖與鎮海兩區。

吉雅謨丁也給自己取了個漢人名字,叫馬元德,他官聲甚佳,史書說他:“知進士馬君元德之賢,擢尹茲邑,馭若眾寬,若賦理,若事不抑以苛細,不畏彼強禦,馴而不擾之,三年而政成。”

丁鶴年到定海後,便在小港浹江口定居,為自己的住所起名“海巢”。曆史額外垂青,給了丁鶴年與北侖一段邂逅相守的緣分——形勢把元朝逼到了絕地,形勢也把丁鶴年逼到了天涯海角。鶴年選擇此地避世獨居,也是有深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