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君:非遺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3 / 3)

說起普查,也是鄞州區非遺工作的序幕。鄉鎮把這個普查任務當作行政命令來完成,要求達到100個項目,那就用民間故事、諺語、歌謠湊數了之。市裏不滿意退下來,重新確定標準,有些鄉鎮牢騷滿腹,抵觸情緒很強,你退下去他們就稍作修改,甚至原樣發上來。何況當時市非遺工作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明確的標準,要求一變再變,不斷調整,令文化站站長暈頭轉向不知所措,有的隻有四十多個項目就交上來了,有的看似一百多項,仔細一看不到幾十項,打馬虎眼,故意把項目分解開了,甚至一個民間故事多重命名。一個喪葬習俗分解成報喪、移屍、哭靈、澆杠、下葬、做七、關山等等十幾項,令人哭笑不得。市裏催得緊,限定時間要求出書,我這個上傳下達的“夾心餅幹”實在是痛苦極了,二十個鄉鎮、街道,上上下下、來來回回的文字稿看得我頭昏眼花。從早到晚,中午也不得休息,晚上回家吃點簡單的飯菜繼續修改整理到深夜。好在局領導重視,采納了我的建議,出台了獎勵政策,讓鄉鎮請人調查、挖掘,經費由局裏下撥,完成後方可領取。這樣總算有了點眉目,反反複複持續兩年,雖不盡如人意,但總算完工。2009年3月,《甬上風物》(鄞州卷)20冊出版,看著這些普查成果,我突然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所有委屈、疲憊一掃而光!

想自己做了二十幾年文化工作,上級文件一發,說走就走,啥都帶不了。非遺工作兩年,就有這些田野調查出來了,雖不理想,但索書者甚多,可見此項工作是十分有意義的。同時,經過那兩年反複折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有了更深的理解,不知不覺地喜歡上了這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

2009年初在指導基層非遺工作,組織非遺宣傳活動的同時我開始著手編寫《鄞州傳統手工藝》一書,這是田野調查的積累和延續,也是彌補《甬上風物》的粗淺。2010年12月《鄞州傳統手工藝》出版,更讓我有了存在的價值。此書獲得寧波市優秀創作獎,浙江省民間文藝“映山紅獎”三等獎。區委宣傳部還特發給我一筆獎金,這無疑是對我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種鞭策啊!

本以為2010年能夠稍微喘口氣,可是寧波市文廣局又推出《甬上風華——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的編寫工作,領導又特意關照我們鄞州區要先出範本,這個光榮又艱巨的任務再次落在了我的身上。本來日常事務已經忙得夠嗆,白天名錄申報,各級傳承基地、傳承人命名、輔導、考核,非遺館布展策劃,晚上整理資料,節假日還要組織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四年來不能有所懈怠,緊張度日少有空閑,很想給自己一個空間,好好歇歇,理理頭緒,可是又出來這麼一個規模浩大的工程,外加上浙江省非遺叢書《寧波走書》《骨木鑲嵌》的編撰,2010—2011年又是忙碌的兩年,每天好像在跟時間賽跑,真有點透不過氣來的感覺,要下鄉采風,跟相關人員探討、溝通,但是成果是豐碩的,《甬上風華》(鄞州卷)2011年12月終於出版,並在全國非遺工作會議中隆重推出,得到有關領導和專家們的好評,一時成為暢銷書,我感到無比的欣慰和驕傲。

如果說出版的書是看得見的成果,那麼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卻能讓我醉心於非遺的一個原因,即我們的非遺傳承人。這些傳承人從2009年第一批命名以來,至今已有七十五個。我們在不斷的交流中成了朋友,我的辦公室成了交流的平台,好多傳承人碰到難事,哪怕是家事也會跑來跟我訴說。看著他們一步一步走過來,從莫名其妙到名副其實,從對非遺項目的執著守望,我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堅忍不拔的精神,我深深地被感動了,我發誓要為他們更好地服務。2012—2013年,我又有了一個新的目標:就是要寫《鄞州非遺傳承人小傳》《守望者——鄞地鄉土文化傳承者記》,把那些可愛可敬的守望者的故事永留存人間,傳之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