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辛亥革命中的虞洽卿(1 / 1)

人物春秋 辛亥革命中的虞洽卿

◎餘仁傑

清光緒七年(1881年),15歲的虞洽卿從家鄉龍山來到上海,從學徒開始,通過自己艱苦努力的奮鬥,十年以後就在上海商界嶄露頭角。1893年及1906年初,他兩次被選派隨團赴日本考察,這使他大開眼界,更看清了當時中國時弊,樹立了求新求變思想。加上以後的各種積極因素,特別是得知孫中山成立同盟會後,看到了救國、振興民族工商業的希望,為投身辛亥革命奠定思想基礎。

直接引領虞洽卿參加辛亥革命並介紹他加入同盟會的是陳其美。

虞洽卿雖早聞陳其美之名,但真正相識最初是在1911年5、6月間。是年6月,一些留日學生聯絡上海工商界名士和報館學會,共同組織成立了中國國民總會,陳其美任調查部長。當時已是全國商團聯合會名譽會長的虞洽卿,被引薦為中國國民總會的名譽副會長,這樣虞與陳就接觸頻繁。當得知陳其美是同盟會在滬的主要成員並正籌劃革命活動時,虞洽卿就表示支持,而且由陳介紹也加入了同盟會。

1911年10月初,因清廷正加緊緝拿革命黨人,而陳其美當時在馬霍路(今黃陂北路)德福裏開設天保客棧,作為上海同盟會秘密總機關,自己以老板身份作掩護。虞洽卿認為這太不安全,提議在租界內設立活動總機關,得到陳其美的認可。於是虞洽卿馬上著手在公共租界內雲南路成立了“寧商總會”,並向香港注冊,取得了港英政府頒發的“特別照會”——它使公共租界巡捕房未經會審公廨的批準,不得任意到寧商總會內搜查財物和拘捕任何人——以此作為革命黨人秘密活動場所;同時他還派人保護陳其美的安全,又捐獻大洋8000元供同盟會活動之需。

10月10日武昌首義後,11月4日上海也光複。當時上海為江蘇轄域,上海獨立後革命黨人就去策勸江蘇巡撫程德全也宣布獨立。程以獨立後斷了財路為由,提出須有100萬兩銀子作軍需作為脫離清廷的條件。虞洽卿受陳其美重托,千方百計湊足100萬兩銀子,於4日當晚攜巨款去蘇州見程德全。在民軍等配合下,程德全終於宣布起義,江蘇宣告獨立。

11月6日,上海軍政府成立,陳其美被推為滬軍都督,虞洽卿等7人為顧問官。8日,軍政府上海分府公布相關人員職務,其中虞洽卿為外交次長。9日的《民立報》還公布了虞洽卿為上海北段民政長等等。

江蘇各地相繼光複後,而兩江總督衙門所在的南京,總督張人駿與提督張勳拒絕陳其美勸降。於是11月22日起江蘇聯軍向南京進發,26日發起總攻。虞洽卿不顧個人安危,將購集的軍械彈藥連夜親自押送南京前線天堡城下,接濟革命軍。在虞送去的眾多木箱中,有食品,甚至有空箱,但鼓舞了民軍士氣,使敵人聞風喪膽。南京終於在12月2日光複。對“空箱”等舉,虞洽卿事後說:“這就是兵家虛虛實實之計。”

虞洽卿對辛亥革命的貢獻,除上述外更多的還是幫助陳其美籌措軍費,支援革命。他光是以寧紹輪船公司總經理的身份,就提供了16萬兩銀子。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他又用多種方式為革命提供經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