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48.海上的路
舟山是個千島之城,島與島之際隔離獨立,船舶是島際交通的惟一工具。最早的船,應該是舢板,單人獨槳,槳板向後撥水使船前進。船在島際徜徉,載著海島人的憧憬與夢想,意趣多多。譬如,過去有些小島交通閉塞,兩島間人員來往,往往靠小船擺渡,有時此岸人到彼岸去,喊話聽不到,又沒有電話告知,就燃起一堆柴火,青煙嫋嫋上升,對岸發覺後就搖船過來接送,充滿古樸的情趣。後來,在漫長曆史進程中,形形色色的船舶由小到大,應運而生,成為千島洋麵上一道美麗的風景。
島居生活離不開船,船是生活和生存的必需。每當落日的餘暉灑在海麵上,一張張帆像張開的鷹的翅膀,從海平線外的深海處飛入島際的港灣,爾後,船就斂了翅膀,晚歸的漁民從深海裏帶回許多活靈靈的蝦呀蟹呀魚呀。從小在海邊長大的我,總以為在大海的深處,定然有一個神奇精彩的世界,渴望著出海。
記得讀小學時的一個星期天,為滿足好奇心,我約上兩個小夥伴到海邊玩,正巧那兒有一艘小船靜靜地泊在海灣裏,船上還放著搖船的櫓。我們高興極了,爬上小船,拔起鐵錨,就向著茫茫大海進發。誰知,此刻正趕上落潮,沒有了掌控的小船,便隨潮外漂。我們幾個都不精於操縱櫓,使出渾身解數也無濟於事,小船像一匹不易駕馭的野馬,隨著湍急的落潮向外海駛去。漸漸地,小船越飄越遠,與海岸線拉開了距離。
一個小夥伴感覺情況不妙,嚇得“哇哇”大哭起來,又呼爹又喊媽地爬下船去。另一個幹脆“撲通”一聲跳入海中,遊水而逃。小船上隻剩下孤零零的我。我不願棄船而逃,所以固執地劃著不太聽使喚的櫓,小船艱難地向海岸移動。後來,碰上一艘出海歸來的漁船,將我和小船帶回港灣,總算有驚無險。
第一次的駕船出海,給了我一個下馬威,使我深感海的浩瀚博大,駕船者的渺小無力,人在海洋中的無奈。
讀中學時,我漸漸地明白了在這一片藍色國土中,不僅有18萬種動物,兩萬種植物,還有巨大的海底山脈,山脈裏有無盡的寶藏,擁有能源、礦物、化學物、生物等資源。同時也了解到船在海洋航行已幾千年了,宋代時我國已有世界最大、適航性最好的帆船……
迄今,世上最大船舶是日本人建造的56萬載重噸的“海上巨人”號超級油輪,且有人在設計100萬載重噸的油輪了。原來,人們不論遠洋航海、水下探險、經濟交往、島與島的溝通等等,都離不開船,可見人類的文明創造了船,船又促進了人類的文明。
讀海校時,我進修的又是以航海為主的專業,更與船有了難解的情結。我曾隨軍艦踏遍祖國的勃海、黃海、東海和南海,體驗過北海浪、東海霧、南海湧的滋味,在山海關看海市蜃樓,到南沙海域釣鯊魚,去太平洋觀日出……
有一次,軍艦在無邊無際的浪濤中穿行,湧浪從船舷兩側漫過甲板,再漸漸退去。突然,甲板上留下幾隻孤零零暈呼呼的大螃蟹,被流淌的水推來蕩去,不能自已。水兵們看著樂了,有人在二個浪湧間隙,迅速將其擒獲,一忽兒功夫,就活捉了幾十隻,這是大海的饋贈。傍晚,廚房裏飄出了螃蟹一陣陣誘人的清香。
而最令人難忘的是在東山海域看漁民釣石斑魚了。無論風和日麗,還是淫雨霏霏的日子,當地漁民都會駕著一隻竹杆捆起來的小舟,無憂無慮地飄浮在遼闊的洋麵上垂釣。若是遇到風浪,小舟就成了動蕩的世界,忽兒被浪湧吞沒,忽兒又從浪叢中鑽出海麵,讓你的心隨著跳動在驚濤駭浪中,那與風浪搏鬥的情景,那充滿活力的頑強不屈的精神,確實令人感動。那時候,我仿佛忽然悟到自己不僅發現了大海中的一個世界,還發現了人生也是一個海,而勇敢與智慧就是探索這個海洋奧妙的船。我們駕船出海,不僅要追擷海麵上那絢麗的浪花,更應當去追尋那充滿玄奧的海洋奇觀。
如今,舟山跨海大橋開通了,本島去大陸再也不用乘船了。但船仍是海上之路,大多數島嶼主要還是靠船溝通,船占據島際交通的重要地位。願島與島之間建起更多的橋,使之風雨無阻。
我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