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識曲聽其真 東方飛來的“百靈鳥”(1 / 3)

第四輯 識曲聽其真 東方飛來的“百靈鳥”

1982年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聲樂比賽上,沒有正式演過一場歌劇的胡曉平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賽,最終獲得一等獎和歌劇特別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東方人。她又是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第一位在國際重大聲樂賽事中獲得最高獎項的歌唱家。1986年,胡曉平赴美深造,逐漸淡出了國人的視線。

2006年年底,旅居海外多年的胡曉平再次回到故鄉,寧波大學聘請她擔任客座教授,還成立“寧波大學胡曉平藝術中心”。她把畢生所學傳授給年輕人,為國家培養音樂人才。

(一)

胡曉平是柴橋胡氏家族後人,1950年出生在上海,父親是攝影家,愛好吹口琴,母親能歌善舞。正是受到父母的藝術熏陶,胡曉平從小就喜歡唱歌,六歲的時候就召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在自家小院裏開演唱會,中學時代就在學校的廣播站唱歌了。

胡曉平真正開始學習聲樂是在“文革”中的1968年,當時,她父親被下放到磚瓦廠“戰高溫”,著名聲樂教授高芝蘭的女兒在那裏當工人。一次,她父親對高教授女兒說:“我女兒很喜歡唱歌,能不能請你媽媽指導我女兒學習?”那時候胡曉平是上海國棉二十五廠的紡織女工。就這樣,胡曉平站在了高老師的鋼琴旁,在她演唱完一首歌後,高老師收下她做學生。

每個星期天,胡曉平按時到高老師家裏上課。高芝蘭教授是第一位在中國舞台上演出歌劇《茶花女》的歌唱家,1949年從美國紐約朱利亞德音樂院學成回國。高老師在美國留學時聽過很多世界一流歌唱家的演唱,她教學有方,在她警惕的目光和敏銳的聽覺關懷下,學生進步很快。高老師對胡曉平說:“你本錢很夠,就是要嚴格訓練,不抓緊學,可惜了!”她總是告誡胡曉平唱歌不能光靠嗓音技巧,要用腦子,用心去唱。高老師喜歡胡曉平埋頭苦練的學習精神,可她從來沒當麵說過胡曉平一句好話,總是不斷找她的毛病,這讓胡曉平懂得:隻有永遠感到不滿足,才能逐步達到完美。在高老師的精心指點下,胡曉平的演唱技藝不斷提高,1972年她考入上海樂團。

正式成為一名歌唱演員後,胡曉平虛心從頭做起,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學習和練功之中,為此竟然在15年期間從未看過電影、電視。很多別人不願意唱的作品,哪怕隻有一句詞,她都樂意唱。排歌劇的時候即使讓她上G角,她也不在乎。合唱、重唱、獨唱,哪部分需要就把她擱哪兒。經過千錘百煉,胡曉平終於出類拔萃,兩年後擔任樂團獨唱演員,1978年獲上海市青年演員優秀獎。1979年9月,團裏送她進入上海音樂學院脫產進修,這使她正式成為高芝蘭教授的學生。從此,胡曉平的聲樂水平突飛猛進,到後來,一向要求嚴格的高先生也忍不住稱讚起了這個令她滿意的勤奮而有天賦的學生:“我在國外兜了一圈,還沒聽到像你這樣好的音色。你還有潛力,要繼續踏實地朝前走。”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1980年,法國著名指揮家皮裏鬆應邀到上海排演海頓清唱劇《創世紀》,為挑選女高音,他從北京、廣州一路選到上海,最終,他把讚許的目光投向了胡曉平。

《創世紀》是西方音樂史上具有很高藝術價值的經典作品,洋溢著光明和歡樂,音樂樸實無華、通順和諧,其中的女高音獨唱極度柔和、旋律優美,非常適合胡曉平的歌唱特點,演出自然大獲成功。當巡演結束指揮家離開北京時,他對有關負責人說,你們應該讓她出去比賽,這樣對她和對國家都有好處。

(二)

胡曉平走出去的道路並不是平坦的。1982年,她報名參加法國的一個比賽,那次我們國家準備選派三位選手參賽。在國內選拔時胡曉平落選了,前三名都是評委的學生。胡曉平在比賽中的水平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評委把她的成績放在第四、第五名還好說點,但她的成績卻是最後一名,這就引起了其他考生的質疑。惜才愛才的高芝蘭教授也不想沉默了,她寫信給文化部的領導,提出不能把學生當私有財產,應該讓有可能為國爭光的青年去參加比賽。

後來,匈牙利布達佩斯國際聲樂比賽舉辦,主管部門就派胡曉平參賽。在去匈牙利前,高老師看著苦練了幾個月而日漸消瘦的胡曉平,悄悄地為她買了營養品,又將自己最心愛的漂亮的湖藍色長紗裙,送給胡曉平出國比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