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米蘭花開 酒後話酒(1 / 1)

第四輯 米蘭花開 酒後話酒

首先聲明,我是個不會喝酒的人。確切地說,我不是不會喝酒,我的意思是我不勝酒力,就是俗話說的“沒有酒量的人”。一直以來,酒對我來說有點陌生,有點神秘,有點恐懼,甚至還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崇敬與向往。

有人說,酒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情感,一種文化。的確,酒所產生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朋友歡聚時推杯換盞的暢所欲飲;情人離別時倒不盡的纏綿傷感;歡慶宴上祝福與愉悅的碰杯;當然還有借酒澆愁愁更愁的無奈。總而言之,在生活中,酒是一種不可缺少的點綴,有了它,生活多了幾分灑脫豪情,多了幾分悠然自得。

我對酒的最深刻的體會,隻有一次,那就是我至今為止唯一的一次醉酒。那是好幾年前的事了。當時,我隻喝了不到四兩的幹紅,是一口氣喝下的,我記不得是為了什麼這樣喝酒,好像是為了證實一下我的酒量,也好像是為了尋找一下酒給人帶來的那種飄然欲仙的快感!可是我沒想到的是自己的酒量實在難以啟齒,那次我沒找到快感,隻找到了酒對胃造成的痛苦與痙攣,造成五髒六腑的翻江倒海,造成那顆愚蠢的腦袋脹痛欲裂。

從此,我便有了自知之明,在所有的公共場合不再碰酒,怕出醜,怕失態。所以,酒的美好,我隻能靠聯想,靠觀察。在那些場合,我總是遺憾地啜著酸酸的、甜甜的飲料。於是,總是會有些惋惜聲,你不會喝酒,多可惜。也有的說,不會喝?真沒勁!可惜也好,沒勁也好,我隻有說抱歉,隻有受冷落,隻有在旁邊無奈而又踏實地喝著並不喜歡的果汁。當然也隻能是無比羨慕地望著那些舉杯暢飲,豪氣勃發的愛酒之士,尤其羨慕那些會喝酒的女子,她們的一顰一動一嗔一笑,真所謂是嬌態十足,風情萬種。

說起女子喝酒,我便不由得想起了曠世才女李清照。她的一些詞句裏氤氳著酒的迷人氣息。你看:“暖雨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與誰共?淚融殘粉花鈿重。”是啊,心上人不在身邊,這酒喝得孤單喝得淒涼吧。但這種淒美讓人久久沉浸其中,與其同醉。她的那首《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這便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淒涼哀傷了。同樣淒美的還有那首《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那些浸透在酒裏、流溢著酒香的詞,散發著迷人淒清的氣息,讓後人們久久迷醉其中,難以忘懷。從古到今,數不清的文人墨客揮灑出數不清的關於酒的詩篇與文章,在這些醇香中,流淌著他們耀眼的靈氣與智慧。

我有一位朋友,也是酒的愛好者。他說,在應酬場合,好多人都是初次見麵,因為都有一個喜好——喝酒,於是你敬我喝,我敬你喝,一來二去,便熟識起來。他生動形象地描述了酒席上的“酒語”:一開始,剛入坐酒席,隻是“三言兩語”,見麵互相介紹,客套幾句;一杯酒入肚後,便有了“輕聲細語”,無非是鄰座跟鄰座之間說話方便,無話找話;兩三杯後,“歡聲笑語”冒了出來,在酒的作用下,氣氛開始活躍了;一次次推杯換盞後,情緒漲到更高的階層,於是便有了“豪言壯語”。聽到這兒,我笑了,想不到你還研究出了這麼多的“酒語”。那位朋友卻一臉正經,說,別笑,我還沒說完呢!“豪言壯語”後便是“前言不搭後語”,多少有點醉了;喝到最後都在“胡言亂語”了;你知道喝酒喝到最高境界是什麼“語”嗎?我搖頭表示不知。他說,喝酒的最高境界便是“默默無語”,都倒了!哈哈……我們一起大笑起來。

我打心眼裏欣賞這位朋友,他對生活的樂觀積極的態度,他充滿幽默風趣的言語,他彬彬有禮的紳士風度,當然還有他那高不可測的酒量。他喝酒豪爽,但很少喝醉,因為他很好掌握了“酒度”。什麼都應該有一個適宜的“度”,掌握好了這個“度”,生活便會從容許多。物極必反,這個道理人人都懂。

我想酒肯定是人類的好朋友,要不人們為什麼總喜歡在悲傷的時候、孤獨的時候、幸福的時候、成功的時候想到它,同它一起分享喜怒哀樂?酒是“歡伯”,酒是“忘憂物”。這回,我也是在酒後“胡言亂語”了這一大段,但我知道自己沒醉。

2006年7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