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米蘭花開 感謝您,李老師
初次見到李建樹老師,是在2003年《蘆江文藝》的首發式上。李老師坐在會議桌的一端,在肯定《蘆江文藝》的同時也非常誠懇地提出若幹意見,真切希望《蘆江文藝》越辦越好。他介紹說他就是從柴橋中學出來的,柴橋是他的第二故鄉,對柴橋的感情不是一般的深。他說話的時候始終微笑著,謙和而又親切,讓人一下子產生一種親近感。那時候,我沒有機會和李老師說話;那時候,我還沒開始所謂的文學創作;那時候,我隻是作為文化站的一名工作人員或者說是服務人員參加了那次首發式;那時候,我的主要任務是為各位老師添添茶杯裏不時淺下去的茶水。
第二次見到李老師,是2004年北侖作協在瑞岩寺舉辦的一次筆會上。那時候我是作為蘆江文學社的一員去旁聽。那次筆會給我觸動非常大。從那以後,我才開始蠢蠢欲動寫東西了。我記得發在《文學港》上的第一篇小小說就是通過李老師的編輯後發表的。當時恰好我手頭有幾張在瑞岩寺筆會上拍的合照,所以和兩篇小說稿一並寄給了李老師。沒想到,李老師馬上給我回信了。他在信中說:“小胡同誌好,信及照片、稿件均收到,謝謝!二題小說,《下崗》有點意思,但需修改,壓縮精煉,我還是替你動一下手術吧,省得來回郵寄麻煩,下期安排發出,請放心。”那封信的落款日期是2004年12月22日。當時收到他的回信時,我反複看了好幾遍,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真的特別興奮,文字已不能描述當時激動心情了。我隻是覺得李老師這人真好。那時,我還沒有和李老師說過一句話,他也不認識我。當我的這篇小小說以鉛字的形式出現在《文學港》上時,我發短信給李老師,感謝他。他回信息鼓勵我,讓我繼續努力,並說寫好一篇文章一定要多讀多修改。
後來在一些節日裏,我在群發短信時,偶爾給李老師發過去幾個問候短信,他總是及時回複。這一小小的細節讓我感受到了老師待人謙和、親和。
加入市作協之前,經北侖作協推薦,李老師親自給我寄來了一張加入市作協需要填的表格。也是他,在第一時間用短信告訴我正式加入市作協的消息。他一直用他無私的關懷來鼓勵一名普通的素不相識的文學愛好者。
直到2007年北侖作協換屆選舉會議上,我又碰到了李老師。這是我第三次見到李老師。我過去的時候,李老師正和幾位文友坐在一起聊天。這一回,我稍微主動了點,走過去和李老師打招呼了。我說:“李老師好!”他笑著說:“你好!你好!”顯然他不認識我,旁邊的老師介紹說,這是胡虹。他才知道胡虹是我,馬上熱情地說:“哦,胡虹啊。你真不錯,《新衣裳》得了一等獎,不容易不容易啊!”我有些不好意思,也不知道說什麼好。我這人一向口拙,尤其是別人表揚我的時候,還有在德高望重的前輩麵前。
進入會場時我的這一聲招呼,也是我唯一一次與老師的短暫碰麵。我原本想晚上聚餐時,找機會和老師碰下酒,說幾句感謝的話兒。可是當我們圍坐在餐桌邊時,卻不見李老師的身影,問起旁邊的老師,他說,李老師有事先走了。很遺憾,那次見過李老師後,我再也沒碰到過他。
中國(浙江)廉政小小說評選結果出來後,李老師給我發來短信,說:“祝賀你再次獲獎,得了二等獎,寧波唯一的一個。”雖然我已經得知獲獎消息,但是在看到李老師的短信時,我還是非常感動非常溫暖,感謝老師一如既往地對我的關心與關注。
2008年8月5日那天,我在榮榮老師的博客裏得知李老師生病的消息,心裏很難過,雖然也想過前往探望,站在他麵前真誠真切地說上一句:“謝謝您,老師!”可是,由於種種原因最終而沒能前往。後來,通過各種渠道得知李老師的身體在不斷康複中,這讓我很是欣慰。
在此,我祝李老師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其實我最想說的還是那一句肺腑之言:“感謝您,李老師。”
2009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