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輯 青色之秋 穿山半島
公元1047年十一月,一位後來被稱為“11世紀中國最偉大的改革家”的年輕人,花了近一天的時間徒步從鄞縣衙門來到了穿山半島。到達目的地後,天黑了,經過長途跋涉的改革家疲倦了,於是便留宿在浙東名刹——瑞岩寺。
黃昏的瑞岩寺,四圍青山,一汪碧水,茂林修篁,清流激湍,悠悠鍾聲,霧嵐渺渺,一切呈現著寧靜。
在那個夜晚,年輕的改革家會想些什麼呢?在我的想象中,他除了些許的兒女情長,想得更多的應該是如何把他的改革舉措在美麗的穿山半島實施起來,推廣起來。
這位年輕人就是中國曆史上鼎鼎大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時任鄞縣知縣的王安石。那年他二十七歲。
史料記載,在以後的日子裏,王安石便把具體改革方案落實到了縣轄各地,並親臨現場監督、指揮、勞動。九百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從“穿山碶”“紫石廟”“王荊公祠”“王公塘”等許多地方找到王安石為穿山半島作出貢獻的痕跡。他對穿山半島的考察與改革最終繁榮了當地的貿易交往,處於半島中心的柴橋更是在幾百年後贏得了“小寧波”的美稱。說起柴橋,不免又要自豪一番,誰叫我是喝著王安石治理過的蘆江河水長大的柴橋人呢。
王安石來過之後,半島名人胡榘之子,還有沃頖、曹鳳等名宦,舍棄了滔滔名利、爾虞我詐的官場,義無反顧地踏入了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小鎮,並遺訓子孫後代在此勞作繁衍。從“胡氏支祠”“曹貞房”等古老建築上還找得到他們當年生活的影子。柴橋還有經學家黃式三、黃以周、黃家岱祖孫三代的“三代經師堂”,聽說文武百官經過都得下轎下馬,因為那裏麵有光緒皇帝恩賜的匾額。美麗的姚江北岸坐落著亞洲著名植物學家鍾觀光的故居;“文昌閣”“觀瀾書院”以及“蘆瀆公學”都是莘莘學子光顧過的“學堂”;還有位於沙溪村的具有河姆渡後繼文化特征的“沙溪遺址”,所有這些都體現了柴橋悠久的曆史和綿厚的文化。
穿山半島不僅留下了王安石這些名宦學者們的腳印,還有眾多將領們的足跡呢!半島東端最高的山峰——總台山上有座建於明朝的“烽火台石屋”,它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帶領半島人民不畏強暴英勇抗敵的曆史見證;明洪武初,安陸侯吳傑奉命督建穿山城,在一次與倭寇激戰中,吳傑腹腔破裂腸子外露仍繼續作戰;六十年代初,許世友上將曾隱瞞身份在當時的白峰村與普通老百姓同吃同住。在美麗的神馬島上,還留有多處戰爭遺址——山頂上廢舊的炮台、雜草叢中作戰的平台,還有七十年代建成的備戰坑道……
幾百年來,穿山半島用她美麗堅強的體魄支撐著半島人民一步步艱難走來,走過戰爭與“運動”的侵擾,苦難與饑寒的煎熬。當有一天,窮苦的人們終於能安心地在生產隊掙工分了,卻發現每天早出晚歸,到手的就隻有那麼點可憐的工分,遠遠不夠一家人日常生活開支;偶爾種點蔬菜,養些小雞小鴨還得提心吊膽,害怕有人來割“資本主義尾巴”。他們不喜歡貧困,卻又擔心富裕,可私下裏還是憧憬著一個美好的未來。“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就是當時窮苦人民對未來生活寄托的夢想。可是現在,不要說電燈電話,彩電手機電腦等等都成了普及之物。
說起電燈,王安石當年在漆黑的夜裏學習工作時,不知是用什麼來照明的。我記得我小時候還經常用火油燈呢。有一種火油燈叫美孚燈,一尺多高,能點上這種燈的還算是比較先進的。大多家庭就用一隻矮矮的玻璃瓶(我們叫橘子瓶),瓶壁內依著一條棉線,瓶子裏倒上些火油,點火的時候,大人們經常囑咐我們別把線頭拉出太長,要不火焰大就費油了,因為這些油是外國進口的,油沒了,我們又要陷入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