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交流及溝通專題 選擇性緘默症(1 / 1)

兒童交流及溝通專題 選擇性緘默症

佳佳,女,5歲,因在幼兒園沉默不語3個月,媽媽帶她到心理谘詢治療中心門診。媽媽說,孩子是獨生女,自幼生長發育正常,半年前隨父母由外地來寧波,進入新的幼兒園。 3個月來,老師反映佳佳在幼兒園不言不語,不和老師、小朋友講話,有時看到老師還有意躲開,常一個人坐在角落。而回到家後和父母言語交流正常,離開家就感覺不自在。無高熱、昏迷等症狀,生活能自理。佳佳性格內向,順從,依賴性強。無家族精神病史。體格檢查:生長發育正常,神經係統未見異常。

第一次就診時,佳佳表現比較緊張,拒絕回答問題,但能用目光示意表示讚成與否。以後多次就診,與醫生較熟悉後,漸漸能流暢地敘述表達。智力正常,血常規、腦電圖檢查正常。醫生診斷,佳佳患了選擇性緘默症。

問題7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選擇性緘默症是已經具備了正常語言能力的兒童,在某些場合保持沉默不語的現象。其實質是在特殊場合裏與別人交往出現了問題,而不是沒有學會說話,因此與孤獨症、智力低下及語言發育障礙的兒童不同。

另外,選擇性緘默症與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症也不同,這些疾病雖也會在表麵上引起兒童不言不語,但同時還表現出其他精神活動異常,如幻覺、行為反常、抑鬱、焦慮、不安等精神症狀等。

一般說來,選擇性緘默症多發於童年期,女孩相對比男孩多見。

問題8 為什麼會得選擇性緘默症?

從表麵上看,兒童患選擇性緘默症似乎與環境有關,如案例中的佳佳進入新的幼兒園而出現沉默不語,其實,正常的兒童在進入陌生的環境時,也可能出現類似情況,但一般不會超過1個月。

目前認為,選擇性緘默與患兒的素質因素、發育因素及家庭環境因素有關。

患兒往往比一般兒童敏感、膽怯、害羞、孤僻、脆弱、依賴性強;有些患兒雖然已經獲得言語功能,但開始說話要比正常兒童遲,並且有些兒童發病後還伴有遺尿症等其他問題,腦電圖檢查表現為不成熟腦電圖;在患兒的家庭環境裏也可發現與該病有關的原因,例如對兒童過分的保護、嚴厲的家庭教育、父母離異、親人死亡等,有些患兒還有重大的心理創傷。

問題9 怎樣治療選擇性緘默症?

治療選擇性緘默症主要采用心理治療和行為幹預,對不同患兒分析不同的致病原因,製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如患兒有膽怯、敏感等特質,可著重進行自信心的訓練,通過對患兒示範、遊戲中角色扮演、獎勵等方法,從簡單的目標開始,逐步增加難度,直到使患兒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為止。在治療過程中,要避免過多地提到孩子的緘默行為和其內心感受。如患兒家庭中有婚姻、親子問題,要通過家庭治療調整其家庭環境及功能。

抗抑鬱藥物也有一定的效果,主要通過改善孩子的焦慮情緒,改善其緘默程度,但必須在專業的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才能使用藥物。

一般經過治療後,該病在幾個月內就能緩解,但少數患兒的病症可能持續到青少年期。父母有明顯的性格缺陷的,療效相對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