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交流及溝通專題 幼兒反抗期問題(2 / 3)

問題3 孩子愛發脾氣、任性怎麼辦?

任性、愛發脾氣的問題帶有普遍性,這是幼兒一種正常的心理狀態的反映,與他們身心發展的水平較低有關,同時也與成人的態度和教育方法有關。家長要想改掉孩子愛發脾氣的毛病,首先就要搞清楚孩子為什麼發脾氣,才好對症下藥。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比如,生病、疲勞時容易發脾氣,有經驗的媽媽善於結合當時情境和孩子的情緒狀態判斷孩子的身體狀況,盡可能地避免孩子發脾氣。有時候孩子感到不被關注,感到失望時也會發脾氣。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媽媽玩一會兒,或者很渴望得到家長的表揚,可媽媽卻毫不理會,照舊幹自己的事,孩子就會發脾氣以示心中的不滿。聰明的父母若能主動給孩子創造寬鬆的環境,了解孩子的願望,溝通感情,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緒不佳而發脾氣。

如果孩子愛發脾氣是由家長的溺愛和遷就造成的,家長就要注意嚴格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應。孩子愛發脾氣,也是有個過程的,當孩子第一次發脾氣時,家長的處理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有的家長一看孩子亂喊亂鬧,就趕緊想盡一切辦法哄勸,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也有求必應,過分遷就。大人可能會覺得哄一哄就算了。可孩子就會認為隻有這樣鬧,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從而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把發脾氣、胡鬧作為治服大人的手段,長此下去就會養成壞習慣。

當幼兒由於某種要求未被滿足而大發脾氣時,家長不要采取強硬態度,非要把幼兒製服。這樣就如火上澆油,幼兒的脾氣會更大。家長應該態度冷靜,方法靈活,有時要適當給孩子留點麵子,找個台階,讓他自己下。當幼兒心情焦躁、亂發脾氣時,成人在指出他的錯誤以後,可以在一段時間內不理睬他,讓他知道發脾氣、不講道理是行不通的,是無效的。

有的父母把問題看得很簡單,解決方法也簡單,就是一個字:打。其實,打的結果更壞,孩子或是表麵屈服於棍棒,或是越鬧越凶,對父母產生敵視心理。

有的孩子在家裏、在父母麵前愛發脾氣,而在幼兒園或其他環境中則表現得比較好,這樣的孩子可以讓他暫時離開使之任性發作的環境,到親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時間或到寄宿製幼兒園過一段集體生活。這對矯正孩子愛發脾氣、任性的缺點會有好處。

問題4 孩子為啥也有嫉妒心?

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是消極的情感表現。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嫉妒心呢?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爭強好勝的,他們希望自己樣樣都比別人好。但由於幼兒認識水平有限,他們認為說別人好就等於說自己不好,不能把要想超過別人就得自己不斷努力聯係起來,而是希望別人不如自己。這是幼兒產生嫉妒心理的認識根源。

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他們自我評價的意識開始萌芽,但他們的評價是以成人的評價為標準的。比如,我們為了鞏固他們的優點,經常會用鼓勵、表揚的方法來增加他們不斷進步的自信心,但如果表揚過分,就會使孩子產生驕傲情緒,他們以為隻有自己好,別人都不如自己,進而看不起別人,甚至當說別人好沒說他好時,他就接受不了,於是產生嫉妒。

孩子的情感是脆弱的,成人稍不注意就會使孩子的積極情感變為消極情感。比如,許多家長常指著別人的孩子對自己的孩子說:你看你這點就不如他。家長想通過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優點,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渴望集別人孩子的優點於自己孩子一身,但是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愛別人,不再愛自己,使孩子的情感受挫,產生不服氣的心理,也會導致嫉妒。另外,不公正的評價會使孩子受到壓抑,時間長了也容易使孩子變得心胸狹窄和嫉妒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