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輯 行者無疆 野柳之美(1 / 1)

第四輯 行者無疆 野柳之美

野柳,位於台灣島的西北部,屬基隆市管轄。野柳是伸向大海深處的一個岬角,遠遠望去,猶如一隻海龜蹣跚離岸,昂首拱背遊向海洋。

2013年4月,我隨團來到野柳遊玩。剛到野柳,霧氣很重,一會兒,霧靄散盡,野柳就清晰地展現在我的麵前。

在岸邊,我迎風而立。海風充滿野性,肆意地掀起我的衣角;海岬充滿野性,抖露出怪石奇崖和神秘的植物,一隊隊遊人在這個“野”的世界裏,盡情地享受著自然之美。

在野柳,我麵向大海時,遠處是天幕與海平麵呈銳角的相交之美,而近處洶湧的波濤一次次衝擊海岸,將一簇簇浪花開在半空中,展示了海洋的雄壯之美。它是動態的。轉過身來,岬角隨處可見的風化石、風蝕溝、風蝕崖、風蝕孔穴,還有大海為人類奉獻的藝雕:蕈狀石、豆腐石、象鼻石、仙女鞋、女王頭、蜂窩石、燭狀石、溶蝕盤……它們是凝固的美。

不知多少個世紀以來,海與岸所做的一次次擁抱、親吻使野柳因此成為地質“教室”和奇石樂園,我不禁為大海的威力和匠心所驚歎。

野柳,更像一部書,一部海與島嶼合著的奇書。

知識豐富的當地導遊介紹說,野柳岬角長1700米,寬250米。2000多萬年前,由於台灣仍在海裏,所以從福建一帶衝刷下來的泥沙,在海洋中堆積出一層層砂岩層。然後,在600萬年前的造山運動,又把岩層推擠出海麵,形成了台灣島,野柳便是其中的一部分。造山運動將野柳的兩側推出兩道斷層,斷層帶破碎易受侵蝕,所以兩側凹入成灣,中間突出形成海岬。海蝕、風化及地殼運動,造就了野柳現在奇岩怪石的景觀。

野柳的迎風麵是險峭的斷崖,背風麵的美人蕉、龍舌蘭、海芙蓉等海岸植物旁若無人地肆意生長。

野柳,還是候鳥南遷到達台灣的第一站,也是它們北返時最後一個可以歇腳的地點之一。所以,每年侯鳥南遷北返之際,野柳是觀賞白眉巫、黃喉巫、戴勝、授帶鳥、黃眉柳鶯、烏灰鶴、黑鶇等稀有鳥類的最佳之處。

我撫摸著粗糙、褐色的蕈狀石,呼吸著太平洋上吹來的清新濕潤的空氣,就像置身於童話世界裏的蘑菇林。我凝視著外貌凹凹凸凸、紋理粗細相間的它們,仿佛在讀一部奇書。於是,我微閉雙眼,在海風裹身、濤聲為樂的境地裏,想象著這裏堆疊的岩石,是如何被時間、被風神雕刻幻化。

我的思緒穿越時空,追溯著那遙遠的曆程裏,岩石在一點點刻畫中艱難蝕變。在陽光裏,在海浪中,在星空下,野柳終於成為大自然美麗無比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