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從曆史到人心——港城前身的光陰故事 漫談賀年片
歲末年初,是人們感情豐收的時節。雖然早已是網絡時代,加上電話、短信之便捷,賀歲之舉不過在轉瞬之間,但賀年明信片仍長盛不衰,郵局的櫃台上仍擺放著各種明信片,有的單位也專門印製了明信片。
遙望曆史,賀年片其實源於我國古代的“名刺”。“名刺”是古代人的“名片”,在我國出現已有兩三千年的曆史。現在可以確考的第一張名片應是戰國時期張儀拜見蘇秦時所用的“謁”,距今2300多年。這種謁,漢末改稱“刺”,六朝稱“名”,唐則稱“膀子”,宋代謂之“門狀”,明朝喚為“名帖”,清時又稱“名刺”。
為什麼說賀歲卡源於我國的這種“名刺”呢?原來,在封建時代,不少達官顯貴、士大夫自詡清高,不肯出門親自賀年,便派仆人送紙帖以示恭賀。這種“紙帖”,既是名刺,又是原始的“賀年片”。《艮齋述記》一書中說明當時的情形:“有帖到而人未到者。”
明代人的賀年片以梅花箋紙製成,顯得漂亮;清初賀年片用古簡的格式書寫,顯得古樸;康熙年間,則以紅紙製作,顯得滿紙喜氣洋溢。一直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我國進步畫家還在賀年片賀歲卡上紛紛創作美術作品,用以宣傳革命。
1843年,英國出現了一種“聖誕節賀歲卡”,這是現代意義上的最早的賀年片。這種賀年片,其畫麵分三幅,當中一幅是一家人家,男女老幼手持酒杯,在用晚餐;左右兩幅是謳歌基督教徒博施濟眾的美德,左邊是男教徒給饑者以食,右邊是女教徒授寒者以衣;下邊的祝詞與今差不多:“祝你聖誕節愉快,新年快樂!”
1861年,美國費城的約翰·查爾登受賀年片賀歲卡的啟迪,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明信片,費城文具商人麥普曼購得了專利。1869年10月1日,奧地利經濟家霍曼說服了郵局,第一次以國家名義發行了明信片,此後世界各國紛紛效仿,由此明信片風行世界。1876年清政府也第一次發行了這種明信片。
我們小時候,自製明信片。先剪好紙,將剪紙圖案覆蓋在做明信片的白紙上,另在玻璃片上調好顏色,然後用一支牙刷蘸上顏色,在玻璃片的邊沿上刷,顏色就像小雨點一樣落到紙上,再換成別的顏色刷,五彩繽紛。把覆蓋的剪紙拿掉,空白的地方就出現了主要圖畫以及“恭賀新禧”的字樣,我們再用彩筆描繪主要圖畫,一張自製的浪漫的明信片就可以寄送給人了。
明信片的發展帶來了賀年片的繁榮。每逢過元旦,過春節,賀年明信片便成了明信片中最受歡迎的一種。
更珍貴的是寄信者本人製作的賀卡。記得《讀者》雜誌介紹過,著名科學家、教育家顧毓琇的夫人王婉靖是畫家,便自製賀年片,美麗而珍貴。老舍夫人胡絜青也是個畫家,她在九十五歲時自畫賀年片送給友人,被珍藏。現在有些小朋友自製賀卡送給老師,老師除了感到學生的尊師心意令人感動,還享受到了兒童畫的奇思妙想,一起回到了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