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貧苦 1.偏居山陬海隅
海山仙子國,邂逅寄孤蓬。萬象畫圖裏,千崖玉界中。風搖春浪軟,礁激暮潮雄。雲氣東南密,龍騰上碧空。
七百多年前,民族英雄文天祥過浙東海域時,為眼前青翠疊崖、雲霧縹緲的沿海景觀所驚豔。心馳神迷之餘,便提筆揮就了上麵這首《亂礁洋》,詩中點睛之筆——海山仙子國,指的就是象山。
象山曆史悠久。早在6700年前,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耕海牧漁,繁衍生息,薪火代傳,創造了燦爛的塔山古文化。春秋時,為越國鄞地,唐神龍二年(706)立縣,因西北有山,其形狀酷似一頭臨江飲水的大象,故名象山。
本書主人公黃彩玉,就出生在象山一個叫下莊的小村裏。2010年的夏天,我來到這個地方。在下車的瞬間,就被這裏清新的空氣所沁服。據悉,這裏的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到了每立方厘米15000個,是目前全國公告的最高值,為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象山不乏壽星,隨便翻一下當地縣誌,即可見百歲老人名錄。
黃彩玉終年83歲,也算是“耄耋皆得以壽終”了,如果不是那場突如其來的病,也許可以長命百歲。在村上走訪到的與傳主生平故事相關的老人,大都八九十歲了,卻仍能搖著蒲扇,清楚地翻檢往事。
象山擁有“東方不老島”的美譽,是有其科學根據的。除了沁人心脾的青山綠水,這裏的溫度、濕度、降水等氣候條件,也十分優越。
說來奇妙,大家都知道,佛羅裏達州、墨西哥灣、夏威夷,是世界著名療養勝地,有專家通過分析、驗證,發現了一個事實,即象山與它們四點一線,正好排列在北緯20度—30度之間的黃金線上。
原來,象山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成為人們休閑養老的好居處所,是有著一定地理因素的。
“東方不老島”並不是新發現,從曆史來看,象山的“不老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從秦漢起到清代,帝王遍尋長生不老藥,從而衍生了煉丹術,而象山就是我國煉丹發源地之一。相傳早在唐朝以前,陶弘景便在西山煉丹,故象山縣城雅稱“丹城”。當然,最有名的還是徐福東渡的傳說了。
據《象山縣誌》載:早在秦代,“方士徐福為秦始皇求長生不老之藥,曾留居縣城北蓬萊山,並有丹井、丹台、丹灶等遺跡”。蓬萊、瀛洲、方丈,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三個仙島,曆代文人騷客,甚至帝王將相都有歌詠這些古跡名勝的詩文傳世。
最著名的要算那首《蓬萊泉》,記述了徐福從象山蓬萊山東渡的故事:
采藥瀛州去,扁舟竟不還。黃金成海外,故井獨人間。乳滴岩花潤,苔封石字斑。空令千載後,猶複望三山。
這首詩的彌足珍貴之處是,肯定了徐福隱於象山蓬萊山,並離開象山“采藥瀛州去,扁舟竟不還”的曆史事實。該詩作者為宋代象山縣令林旦。他是嘉祐年間進士,與北宋蘇軾等人同科。
徐福東渡傳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象山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為象山是徐福“入海求仙”的隱居地,也是其東渡日本的起航點。長期以來,徐福東渡傳說在象山沿海一帶民眾中流傳甚廣。何況關於蓬萊仙島,關於煉丹術,都表達了中國古人追求長生不老的美好願望,民間樂意口耳相傳。
即使在下莊這樣偏僻的村裏,走在鄉間小道上時,也有同行的當地人隨意問起:“你知不知道徐福東渡的故事?”想必黃彩玉小時候一定聽長輩講過,在瓜棚豆架下的納涼時光,在繁忙的田野勞動間隙。也許東部沿海地區都流傳著這樣的故事,但象山人講起來更有憑有據,因為有丹井——當代中國唯一的秦代徐福古跡作佐證。
徐福率領三千童男童女和百工,曾經在蓬萊山隱跡了近兩年。
當時象山未立縣,不被行政所收編,是個天高皇帝遠的蠻荒之地。
蓬萊山雖人跡罕至,但四周臨海灣大洋,船隻進出方便,而且風光秀麗宛若仙境,宜於養性煉丹。可是,忽有一日,徐福帶領他的船隊突然離開了。那浩蕩的東渡帆影,後來去向了哪裏?當地的先民們不得而知,隻留下夢幻般的神秘故事傳說永久。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象山因為徐福這樣一位富有抱負、敢於探求海外世界的開拓者形象,也平添了一份開放、交流、融合的地域文化特征。
象山三麵環海,一線穿陸。在隸屬寧波的縣城中,算得上偏僻了,以前到市區大約需一個半小時的車程,現在象山大橋建成後,從丹城到寧波市區隻需35分鍾。而在古代,人們利用舟舸出入海隅,象山一直以來是交通要衝。從漢代起,就有福建人來石浦捕魚,甚至居住。石浦明、清中街的形成,可謂是跨地域文化交融的傑作。石浦中街外段,幹脆就被稱為“福建街”。而在沙塘灣漁村,居民至今講的仍是地道的“福建話”。現存的石浦延昌“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