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何嚐能飛?泉何嚐能躍?我們卻常說雲飛泉躍;山何嚐能鳴?穀何嚐能應?我們卻常說山鳴穀應。在說雲飛泉躍、山鳴穀應時,我們比說花紅石頭重,又更進一層了。原來我們隻把在我的感覺誤認為在物的屬性,現在我們卻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把它們看作我們的儕輩,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動。這兩種說話的方法雖不同,道理卻是一樣,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這種心理活動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這是一個極普遍的經驗。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雲花鳥都在歎氣凝愁。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陶淵明何以愛菊呢?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何以愛梅呢?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
從這幾個實例看,我們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經驗有密切關係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不單是由我及物的,同時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於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於我。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複回流而已。
姑先說欣賞自然美。比如我在觀賞一棵古鬆,我的心境是什麼樣狀態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鬆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識之中除了古鬆的意象之外,一無所有。在這個時候,我的實用的意誌和科學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沒有心思去分別我是我而古鬆是古鬆。古鬆的形象引起清風亮節的類似聯想,我心中便隱約覺到清風亮節所常伴著的情感。因為我忘記古鬆和我是兩件事,我就於無意之中把這種清風亮節的氣概移置到古鬆上麵去,仿佛古鬆原來就有這種性格。同時我又不知不覺地受古鬆的這種性格影響,自己也振作起來,模仿它那一副蒼老勁拔的姿態。所以古鬆儼然變成一個人,人也儼然變成一棵古鬆。真正的美感經驗都是如此,都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發生,因為我們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屬於我還是屬於物的。
再說欣賞藝術美,比如說聽音樂。我們常覺得某種樂調快活,某種樂調悲傷。樂調自身本來隻有高低、長短、急緩、宏纖的分別,而不能有快樂和悲傷的分別。換句話說,樂調隻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們何以覺得這本來隻有物理的東西居然有人情呢?這也是由於移情作用。這裏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來的呢?音樂的命脈在節奏。節奏就是長短、高低、急緩、宏纖相繼承的關係。這些關係前後不同,聽者所費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動也不一致。因此聽者心中自起一種節奏和音樂的節奏相平行。聽一曲高而緩的調子,心力也隨之作一種高而緩的活動;聽一曲低而急的調子,心力也隨之作一種低而急的活動。這種高而緩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動,常蔓延浸潤到全部心境,使它變成和高而緩的活動或是低而急的活動相同調,於是聽者心中遂感覺一種歡欣鼓舞或是抑鬱淒惻的情調。這種情調本來屬於聽者,在聚精會神之中,他把這種情調外射出去,於是音樂也就有快樂和悲傷的分別了。
雲何嚐能飛?泉何嚐能躍?我們卻常說雲飛泉躍;山何嚐能鳴?穀何嚐能應?我們卻常說山鳴穀應。在說雲飛泉躍、山鳴穀應時,我們比說花紅石頭重,又更進一層了。原來我們隻把在我的感覺誤認為在物的屬性,現在我們卻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把它們看作我們的儕輩,覺得它們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動。這兩種說話的方法雖不同,道理卻是一樣,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這種心理活動通常叫做“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這是一個極普遍的經驗。自己在歡喜時,大地山河都在揚眉帶笑;自己在悲傷時,風雲花鳥都在歎氣凝愁。惜別時蠟燭可以垂淚,興到時青山亦覺點頭。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陶淵明何以愛菊呢?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見出孤臣的勁節;林和靖何以愛梅呢?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見出隱者的高標。
從這幾個實例看,我們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經驗有密切關係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經驗,而美感經驗卻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不單是由我及物的,同時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於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於我。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複回流而已。
姑先說欣賞自然美。比如我在觀賞一棵古鬆,我的心境是什麼樣狀態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鬆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識之中除了古鬆的意象之外,一無所有。在這個時候,我的實用的意誌和科學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沒有心思去分別我是我而古鬆是古鬆。古鬆的形象引起清風亮節的類似聯想,我心中便隱約覺到清風亮節所常伴著的情感。因為我忘記古鬆和我是兩件事,我就於無意之中把這種清風亮節的氣概移置到古鬆上麵去,仿佛古鬆原來就有這種性格。同時我又不知不覺地受古鬆的這種性格影響,自己也振作起來,模仿它那一副蒼老勁拔的姿態。所以古鬆儼然變成一個人,人也儼然變成一棵古鬆。真正的美感經驗都是如此,都要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發生,因為我們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屬於我還是屬於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