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說明
《詩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詩歌總集,收錄從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紀)的詩歌,今存305篇,是由孔子編訂、整理,用以教授弟子的,稱《詩》或《詩三百》。子曰“不學《詩》,無以言”,又說學《詩》可以“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漢代始稱《詩》為“經”,與《書》《禮》《易》《春秋》同列為“五經”,成為儒家典籍,此後曆朝曆代視《詩經》為“必讀書”,宣教化,明事理,詩言誌,《詩經》影響到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麵。
曆代學者對《詩經》的解讀做了大量工作,我們經由前人的著述得以了解《詩經》的傳承情況。曆來除了作箋、注疏、正義等文字解讀之外,也不乏以圖解的形式來注釋,惜多未流傳,散見於各種文獻隻言片語提到,如唐代張彥遠《曆代名畫記》中記載關於《詩經》的繪圖有《韓詩圖十四》《詩緯圖一》,又說“彥遠曾見晉帝《毛詩圖》”,但繪者等情況不詳。
明清時期,關於《詩經》的繪作較多,留存較完整的除徐鼎《毛詩名物圖說》外,另有18世紀日本學者岡元鳳纂輯《毛詩品物圖考》,圖為線描墨寫,描摹較具象,有可資欣賞處;19世紀日本學者細井徇《詩經名物圖解》考據更嚴謹,設色繪圖,細致逼真,植物葉脈和小蟲的觸須能清晰呈現,可以看圖識物。細井徇在《詩經名物圖解》“自序”中說:“後世審其品物莫如據圖,於是梁有《毛詩圖》三卷,唐有《毛詩草木蟲魚》廿卷,宋有馬和之《毛詩圖》,而今皆不傳之。”“予預成一書以問乎世久矣,今茲秋客遊京,攝間以謀諸畫工,某因重審其形狀,加以著色,辨之色相,令童蒙易辨識焉。”說明其繪圖解讀《詩經》的本意即在於方便“童蒙”憑著書中繪出的形象來辨識草木蟲魚。
今次整理,分為《植物卷》《動物卷》兩冊,以岡元鳳纂輯《毛詩品物圖考》所出名物的先後順序為序,分列草(兩卷)、木、蟲、魚、鳥、獸等共七部分,收入細井徇《詩經名物圖解》所繪製相關動植物圖片,對照鋪陳,凡四百餘幅圖片,方便讀者比照,以達到“格物致知”,多識草木蟲魚之名。對所繪動植物的簡單注釋,參照《毛詩品物圖考》和《詩經名物圖解》原刊文字,擇其要者加以解說。本書中所說《傳》,即指魯人毛亨《毛詩故訓傳》,是現存最早的《詩經》注本;《箋》,即指漢代鄭玄為《毛詩故訓傳》所作的箋注;《疏》,即指三國吳陸璣所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正義》,即指唐代孔穎達所著《毛詩正義》;《集傳》,即指宋代朱熹所著《詩集傳》。為不影響流暢閱讀,書中不再一一注釋。
本書中引用的《詩經》原文,以阮刻本《十三經注疏》為底本,參考高亨《詩經今注》,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周振甫《詩經譯注》、王承略《毛詩品物圖考》等著述,在此向諸位賢哲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