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計劃的思維導圖
接下來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思考如何過暑假的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對親子間溝通的功效也值得我們關注。
I先生(40 多歲,公務員)
我們在家庭會議上畫了這張思維導圖。時值暑假過半,孩子們也開始有些犯懶。於是,我們全家聚在一起明確了各自的暑假安排,並把它貼在客廳的牆上,隨時查看。我們以全家的娛樂計劃(右上的分支)為目標,親眼確認並順利完成了一件件該做的事,度過了一個放鬆而不鬆懈的暑假。
“去做這件事!”“好的。”“去做那件事!”“好的。”這種對話成了我家的一個常態。看一眼思維導圖就能馬上想起大家討論的過程和每個人說過的話,每個行動變得更加具體,所有內容一目了然,我覺得這些都是使用思維導圖的好處。
一件事無須叮囑上百次,隻要讓對方看一遍就能傳達到位。我和妻子都認為這省去了嘮叨的必要,也有益於父母的心理健康。
這幅思維導圖的亮點在於“必須做”的部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孩子們肯定抱怨了“作業太多!”然而,看了思維導圖,他們應該就會發現,“雖然我們有一些任務,可大人們要做的比我們多得多!”也就能理解並非隻有自己被強製要求做這做那。對比了分支數量的差距後,孩子們或許還會安心不少。
這並不是讓大家客觀地比較大人和孩子誰更忙更辛苦。如果仔細數一數作業的張數,說不定會發現孩子的負擔也不輕。但是,隻要孩子自己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什麼”,並燃起鬥誌,我覺得這就足夠了。
做父母的也將學會在體諒孩子的處境(“作業好多啊……”)的基礎上給孩子布置任務,不再不由分說逼孩子做事。親子關係也會從命令與服從轉化為關懷與體諒。增加彼此間的透明度,改善家庭成員間的通透性,我認為這也是思維導圖的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