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理解”的日本人
有一次在日本出席某場討論時。主持人讓我們分組,就將來的學校教育展開討論。當時我所看到的“討論”是這樣的:
A:“我認為現在的教育是〇〇的。”
眾人:(聆聽之後並點頭,出現“有道理”的聲音)
B:“我是這麼想的……”
眾人:(聆聽之後點頭)
這種情形出現很多次。沒有人對其他人的發言提出問題或質疑,更別說是反駁了。出席者之間完全沒有交流和互動。
為什麼在需求踴躍討論的場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是因為氣氛不允許?還是為了雙方的關係?我想理由可能會有很多。但是,在這裏我想將焦點放在“很想認真了解對方的意見,但不太容易做到”的日本文化上。
“最不想聽到上司對我說的話”的第一名?
2012 年,日本某企業以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為對象,做了一份“最不想聽到上司對我說的話”調查。據說排名第一的是:“我說的話聽懂了嗎?”
日語有個特點,就是彼此的交流是在察言觀色中成立的。這種交流形式雖然漸漸有了轉變,然而基本上還是認為以“心照不宣”為宜。所以自己說話或對方發言,都有不問清楚、不確認的習慣。
在這種文化的影響下,日本人對“我說的話聽懂了嗎?”這句話,不但覺得刺耳,有時還會感到惱火(因為他們會把它解讀為“你其實沒聽懂吧”)。
然而,我們在不提問也不確認的情況下,真的了解一切嗎?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理解了的話……
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英語文化
另一方麵,英語文化的人們是怎麼樣呢?“我說的話聽懂了嗎?”翻譯成英語 You know what I mean?是句日常用語,而且 you know(你懂吧)甚至因為使用得太頻繁,而變得幾乎沒有意義。
此外,他們不隻會向對方確認自己發言的意義,對於對方的發言,也會積極地提問。例如,請想象跟一名剛剛出差回來的同事對話。如果是日本人的話:
“羅馬怎麼樣?”
“嗯,不錯。”
一般來說,大約這種程度就結束了吧。
可是英語文化的人絕對不隻是這樣。
“羅馬怎麼樣?”
“嗯,很不錯哦。”
“不錯是什麼意思?你是指食物好吃,而且美女如雲嗎?”
“城市本身非常精彩,可以說它與曆史並存吧。”
“若從與曆史並存的角度來看,京都也是一樣。羅馬和京都哪個比較好呢?”
“嗯,兩座城市都好啊。”
“那麼,如果這兩座城市你隻能去一個,你會選哪個?”
他們追根究底的程度,令人有種警察在審問的感覺。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從這裏可以看出詢問者的態度,隻是為了更加了解對方的發言。
逃避“理解”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