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吃了一片安眠藥,還吃了下午要服用的安定。然後我們趕赴機場。派對生活結束了。
吃了安定和安眠藥,我不會有任何“病好了點”的感覺,還是一樣難受。藥物能做的,隻是製造出一點距離。安眠藥迫使我的大腦稍微慢下來,但我知道這根本沒用。就像多年後,我又開始喝酒了,常常借酒緩解低度焦慮,但我知道第二天焦慮還會在那等著我,外加宿醉反應。
我不願站出來反對一切藥物,因為我知道有些藥物對有些人是有療效的。有時候,它們可以麻痹痛苦,使真正的療愈工作得以開始。有時候,它們是長期治療方案的一部分。許多人離不開藥物。但對我來說,自從安定讓我驚恐發作,我就一直害怕吃藥,從沒吃過任何抗抑鬱的藥(治療焦慮症、驚恐發作的藥還吃)。
我很高興我的自我修複沒有依賴藥物的幫助。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我不得不實實在在地經曆那些痛苦,這意味著我充分熟悉我的痛苦,對腦海中的任何細微起伏都十分警覺。不過我也會想,要是我沒那麼害怕吃藥,痛苦就會減輕了。那種冷酷無情的、持續的痛苦,一想到它就讓我呼吸不暢,心髒悸動。我記得坐在汽車後座,巨大的恐懼快要將我吞噬,我想站起來,頭觸到車頂,我想爬出自己的身體,想掙脫我的皮膚,我的腦海中天旋地轉。要是一片藥能讓我免除那種恐懼就好了,我會吃的。如果有什麼東西能減輕我精神上的極度痛苦(沒錯就是這個詞),也許我會更容易痊愈。但不吃藥讓我變得與自己非常合拍,我明確地知道哪些能幫助我(鍛煉、陽光、睡覺、情感激烈的交談等),不吃藥帶給我的警覺最終幫助我重獲新生。如果我吃了藥,那種藥物帶來的麻木感和不真實感也許會讓我康複起來更加艱難。
《深淵》(The Depth )一書的作者,進化心理學家喬納森·羅滕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教授在 2014 年寫的一段話,出乎意料地令人安慰:
怎樣更好地應對抑鬱症?沒有神奇藥丸。治療慢性痛症讓我們明白,其實我們很難推翻那些身體和頭腦的固有反應,相反,我們必須跟隨情緒的線索,關注低落情緒產生的根源——過度工作、過少睡眠的生活習慣。我們需要更豐富的描述情緒的語彙,並有意識地尋找中斷低落情緒的工具,製止它轉變為更長期、更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這些工具包括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的周遭事件、情感關係、身體狀況(通過鍛煉、冥想或飲食)。
我又吃了一片安眠藥,還吃了下午要服用的安定。然後我們趕赴機場。派對生活結束了。
吃了安定和安眠藥,我不會有任何“病好了點”的感覺,還是一樣難受。藥物能做的,隻是製造出一點距離。安眠藥迫使我的大腦稍微慢下來,但我知道這根本沒用。就像多年後,我又開始喝酒了,常常借酒緩解低度焦慮,但我知道第二天焦慮還會在那等著我,外加宿醉反應。
我不願站出來反對一切藥物,因為我知道有些藥物對有些人是有療效的。有時候,它們可以麻痹痛苦,使真正的療愈工作得以開始。有時候,它們是長期治療方案的一部分。許多人離不開藥物。但對我來說,自從安定讓我驚恐發作,我就一直害怕吃藥,從沒吃過任何抗抑鬱的藥(治療焦慮症、驚恐發作的藥還吃)。
我很高興我的自我修複沒有依賴藥物的幫助。在沒有“麻醉劑”的情況下,我不得不實實在在地經曆那些痛苦,這意味著我充分熟悉我的痛苦,對腦海中的任何細微起伏都十分警覺。不過我也會想,要是我沒那麼害怕吃藥,痛苦就會減輕了。那種冷酷無情的、持續的痛苦,一想到它就讓我呼吸不暢,心髒悸動。我記得坐在汽車後座,巨大的恐懼快要將我吞噬,我想站起來,頭觸到車頂,我想爬出自己的身體,想掙脫我的皮膚,我的腦海中天旋地轉。要是一片藥能讓我免除那種恐懼就好了,我會吃的。如果有什麼東西能減輕我精神上的極度痛苦(沒錯就是這個詞),也許我會更容易痊愈。但不吃藥讓我變得與自己非常合拍,我明確地知道哪些能幫助我(鍛煉、陽光、睡覺、情感激烈的交談等),不吃藥帶給我的警覺最終幫助我重獲新生。如果我吃了藥,那種藥物帶來的麻木感和不真實感也許會讓我康複起來更加艱難。
《深淵》(The Depth )一書的作者,進化心理學家喬納森·羅滕伯格(Jonathan Rottenberg)教授在 2014 年寫的一段話,出乎意料地令人安慰:
怎樣更好地應對抑鬱症?沒有神奇藥丸。治療慢性痛症讓我們明白,其實我們很難推翻那些身體和頭腦的固有反應,相反,我們必須跟隨情緒的線索,關注低落情緒產生的根源——過度工作、過少睡眠的生活習慣。我們需要更豐富的描述情緒的語彙,並有意識地尋找中斷低落情緒的工具,製止它轉變為更長期、更嚴重的情緒低落狀態。這些工具包括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的周遭事件、情感關係、身體狀況(通過鍛煉、冥想或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