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中,必須自己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論”(1 / 2)

ringbell公司覺得這很“可笑”。

他們散發了根據預算以統一價格(比如,3000日元、5000日元、10000日元……現在還有150000日元的!)選取的數百種商品的目錄,於是每個人開始根據個人喜好選取“各不相同”的商品。

ringbell公司是1987年創立的,截至2000年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100億日元。2004年達到了200億日元,2008年則達到了400億日元,每四年銷售額就翻一番。ringbell公司的急速成長,能否說是在如實地講述著社會向“各不相同”的成熟社會的轉型呢?

在20世紀型的成長社會,日本人的幸福論是模式化的,那就是日本人都認為正確的“千篇一律”的幸福論。

乖乖聽爸爸媽媽和老師的話,隻要當一個能夠“盡快地”“好好地”得出正確答案的“好孩子”,就可以進“好高中”或者是“好大學”。

隻要能進“好大學”,我們就可以進入諸如上市公司或是有名企業之類的所謂“好公司”,或是當上公務員,有個鐵飯碗。隻要我們能想辦法進入那些地方,少說也能當個組長,有相當可觀的年收入。

隻要不發生什麼太大的問題,我們就能一路工作到退休。這樣一來,就可以拿到一次性付清的退休金。有了安定且水漲船高的收入,弄一個需要還款30年~ 35年這樣超長時間的貸款,在需要1~2小時通勤時間的郊外買一棟房子或者一套高級公寓。哪怕退休後貸款還沒還清,退休金也可以用來還月供,所以沒什麼好擔心的。

退休後,我們每天都期待自己的兒女帶著孫子孫女來家裏玩,但不久後誰都不來了。因為兒女忙於工作,孫子孫女忙著學習和社團活動,有時候還會因為進入叛逆期而故意不和家人一起玩。

這樣一來,為了排解寂寞我們可能會開始養寵物,應該會養成早晚帶著寵物去散步的習慣吧。之後,(這個例子有點不吉利,非常不好意思)當爺爺的差不多在退休後10年就會享盡天年,壽終正寢。

這是20世紀型成長社會的典型日本人的幸福論。這就是一個大家一起追求的“共同幻想”的時代。

在20世紀型日本的成長社會中,隻要跟著周圍的人一起追求普遍的幸福模式,70%的人不需要太注重自己的人生規劃都可以變得幸福。而20世紀80年代便是最幸福的時期。

因為人生是國家和企業自動創造出來的。隻要被卷入了名為公司的“旋渦”中,公司就會賜予我們幸福。

但是,進入到成熟社會之後,隻是沒頭沒腦地努力,是沒辦法抓住“共同”的幸福的。

ringbell公司覺得這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