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陳維稷,1984,《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

31.趙豐,1992,《絲綢藝術史》,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

32.[法]布爾努瓦,1982,《絲綢之路》,耿異譯,新疆人民出版社。

33.李學勤,1997,《比較考古學隨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34.孫機,2001,《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文物出版社。

35.孫機,1996,《中國聖火一中國古文物與東西文化交流中的若幹問題》,遼寧教育出版社。36.夏含夷,2005,《古史異觀》,上海古籍出版社。

37.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3,《上孫家寨漢晉墓》,文物出版社。

38.齊東方,1999,《唐代金銀器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9.陳淩、陳奕玲,2005,《胡樂新聲一絲綢之路上的音樂》,人民美術出版社。

40.陳淩,2013,《突厥汗國與歐亞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4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96,《十世紀前的絲綢之路和東西文化交流》,新世界出版社。

42.幹福嘉主編,2001,《中國古代玻璃技術的發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43.關善明,2001,《中國古代玻璃》,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

44.錢存訓,2002.《書於竹席》,上海書店出版社。

45.潘吉星,2002,《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源流、外傳及世界影響》,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46.張秀民,1958,《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人民出版社。

47.[美]卡特,1991,《中國印刷技術的發明和它的西傳》,吳澤炎譯,商務印書館。

48.梁思成,2001,《梁思成全集》,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49.A.Stein.1921.Serindia,Oxford,London.

50.A.Stein.1925.InnermostAsia,Oxford.

51.MA.Stein.1907.AKhotan,London.

52.A.Grinwedel.1906.BerichtiberArchiologischeArbeiteninIdikutschariundUmgebungimWinter1902-1903,Munich.

53.A.vonLeCoq,Chotscho,Facsimile-WiedergabenderwichigerenFundedererstenKoniglichPreussiExpeditionnachTurfaninOstTurkestan,Belin,1913.

54.AlanK.Outram,NataieA.Stear.2009."TheEarliestHorHanessingandMilking"SsewSeries,Vol.323,No.5919.

30.陳維稷,1984,《中國紡織科學技術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