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可謂大悲大喜。“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錯誤至此已進入第十個年頭,三位偉人相繼離世,“四人幫”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損失慘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中國人民在關乎國家與民族命運的大搏鬥中終於再次贏得勝利。噩夢醒來,豔陽高照。所謂“激蕩歲月”,暗含這一年各種矛盾膠著、較量,經曆著動蕩和激變,代表著正義的力量終於取得了勝利的那樣一種狀態。

1978年是共和國曆史上經曆偉大轉折的一年。粉碎“四人幫”後,我黨為肅清“左”的影響,為發展國民經濟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阻力。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黨再次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政治、思想、組織等領域全麵開始了撥亂反正,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偉大轉折”成為新的起點。

1984年,農村改革使糧食產量第一次突破4億噸,基層政權建設完成了政社分離,建立了鄉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人民公社體製不複存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為經濟體製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對外開放邁出新的步伐,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根據“一國兩製”的構想,中英兩國政府簽訂了聯合聲明,香港問題圓滿解決。這一年,可謂“春潮湧動”。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並發表重要談話,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作出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確立鄧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明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強調抓住機遇,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推進改革開放躍上新台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船“迎風破浪”,駛上新的航程。

1997年,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進一步闡述鄧小平理論的曆史地位和指導意義,進一步闡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並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作出全麵部署,確定了跨世紀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回答了國際國內普遍關注的鄧小平逝世後中國怎樣“繼往開來”的重大問題。

2003年,是中國發展進程中重要而非同尋常的一年,也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顯著成就的一年。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從改革開放25年的實踐中、從抗擊“非典”疫情的鬥爭中獲得重要啟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這是中國發展觀的重大進步,適應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1976年可謂大悲大喜。“文化大革命”這一全局性的錯誤至此已進入第十個年頭,三位偉人相繼離世,“四人幫”倒行逆施,唐山大地震損失慘重,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中國人民在關乎國家與民族命運的大搏鬥中終於再次贏得勝利。噩夢醒來,豔陽高照。所謂“激蕩歲月”,暗含這一年各種矛盾膠著、較量,經曆著動蕩和激變,代表著正義的力量終於取得了勝利的那樣一種狀態。

1978年是共和國曆史上經曆偉大轉折的一年。粉碎“四人幫”後,我黨為肅清“左”的影響,為發展國民經濟進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遇到阻力。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在全黨再次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在政治、思想、組織等領域全麵開始了撥亂反正,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標誌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偉大轉折”成為新的起點。

1984年,農村改革使糧食產量第一次突破4億噸,基層政權建設完成了政社分離,建立了鄉政府和村民委員會,人民公社體製不複存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為經濟體製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對外開放邁出新的步伐,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根據“一國兩製”的構想,中英兩國政府簽訂了聯合聲明,香港問題圓滿解決。這一年,可謂“春潮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