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統著述頗多,除今存《昭明太子文集》(已非原本,有殘缺)和《文選》三十卷外,尚編有《正序》十卷、《古今詩苑英華》二十卷,今均不傳。《文選》的編纂,多得力於蕭統門下的文人學士。日本僧人空海《文鏡秘府論·南·集論》引唐元兢《古今詩人秀句後序》有曰:“梁昭明太子蕭統與劉孝綽等撰集《文選》。”劉孝綽是蕭統很器重、親信的文人,當是參與編纂《文選》的一位主要人物(參考曹道衡、沈玉成《有關文選編纂中幾個問題的擬測》一文,收入《昭明文選研究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文選》不錄存者之文,書中錄有陸倕文二篇,陸倕卒於普通七年(526),故一般研究者認為,《文選》的纂成,當在普通七年到蕭統死前的四年左右的時間內。
《文選》所選周至梁代的作品,共分三十八類,它們是: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策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移、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讚、符命、史論、史述讚、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吊文、祭文。分類頗為繁多,大致可以歸納為辭賦、詩歌、各體駢散文(絕大多數是駢文)三大部分。辭賦部分包括賦、騷、七、辭等類,其他除詩外,都屬各體駢散文。各體駢散文所以類別很多,是由於它們用途各不相同。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學發展,文體日趨繁富,故在總集、詩文評中的分類也往往繁密。《文心雕龍》上半部論述各種文體,在篇目中提到的文體即有三十三類,大多數和《文選》相同。《文選》所選賦、詩兩類作品特別多,又按題材分設項目,如賦分為京都、郊祀、耕藉、畋獵、紀行等十五項,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宴、祖餞等二十三項,作者共一百三十人(無名氏不計)。從數量講,計辭賦九十餘篇,詩歌四百餘篇,駢散文二百餘篇,共七百餘篇。詩歌中一題數篇的較多,如果一題以一篇計,則為五百餘篇。同一類或同一項中的作品,則按作者的時代先後排列。
漢魏以後,文學日趨發展,作家作品繁富,出現了大量個別作家的別集。為了讀者學習的方便,編選各家精粹的作品成選本(古時稱為總集),已成為迫切的需要,於是總集應運而興。西晉時有摯虞編集各體文章,成《文章流別集》四十一卷,被後世認為是總集的濫觴,惜已亡佚。其後編總集者頗多,有彙編各體文章的,也有專收一體的(如賦或詩)。這類總集據《隋書·經籍誌》記載,數量頗多,今存者隻有蕭統《文選》和徐陵的《玉台新詠》。《文選》以其內容之豐富,選錄之精審,經曆了時間的磨煉而流傳至今,不是偶然的。蕭統本人知識廣博,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他門下有一批優秀文人幫助選擇纂輯;東宮藏書豐富,有大量可資取材的對象:這些是《文選》取得成功的主要條件。摯虞的《文章流別集》已經亡佚,但據配合《文章流別集》的《文章流別論》殘存的片段,可知其書也是分體編選的。我國古代的各體文章,各自有其體製、風格、特征和寫作方麵的基本規格要求。《文心雕龍》書中自《明詩》至《書記》二十篇,就是分別論述各體文章的特征、源流和寫作要求的,受到《文章流別論》的影響。按體裁編選作品,把同一體裁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對於讀者進行比較欣賞,學習規仿,都是很方便和有裨益的。《文選》在後代廣泛流行,成為人們學習寫作辭賦、詩歌、駢文的重要範本,分體編選也是一個原因。《文選》以後,一些編選各體文章的重要總集,大抵也是分體編選,如《文苑英華》《唐文粹》以至《古文辭類纂》,都是如此。
蕭統著述頗多,除今存《昭明太子文集》(已非原本,有殘缺)和《文選》三十卷外,尚編有《正序》十卷、《古今詩苑英華》二十卷,今均不傳。《文選》的編纂,多得力於蕭統門下的文人學士。日本僧人空海《文鏡秘府論·南·集論》引唐元兢《古今詩人秀句後序》有曰:“梁昭明太子蕭統與劉孝綽等撰集《文選》。”劉孝綽是蕭統很器重、親信的文人,當是參與編纂《文選》的一位主要人物(參考曹道衡、沈玉成《有關文選編纂中幾個問題的擬測》一文,收入《昭明文選研究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6月出版)。《文選》不錄存者之文,書中錄有陸倕文二篇,陸倕卒於普通七年(526),故一般研究者認為,《文選》的纂成,當在普通七年到蕭統死前的四年左右的時間內。
《文選》所選周至梁代的作品,共分三十八類,它們是:賦、詩、騷、七、詔、冊、令、教、文(策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移、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讚、符命、史論、史述讚、論、連珠、箴、銘、誄、哀、碑文、墓誌、行狀、吊文、祭文。分類頗為繁多,大致可以歸納為辭賦、詩歌、各體駢散文(絕大多數是駢文)三大部分。辭賦部分包括賦、騷、七、辭等類,其他除詩外,都屬各體駢散文。各體駢散文所以類別很多,是由於它們用途各不相同。魏晉南北朝時代,文學發展,文體日趨繁富,故在總集、詩文評中的分類也往往繁密。《文心雕龍》上半部論述各種文體,在篇目中提到的文體即有三十三類,大多數和《文選》相同。《文選》所選賦、詩兩類作品特別多,又按題材分設項目,如賦分為京都、郊祀、耕藉、畋獵、紀行等十五項,詩分為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公宴、祖餞等二十三項,作者共一百三十人(無名氏不計)。從數量講,計辭賦九十餘篇,詩歌四百餘篇,駢散文二百餘篇,共七百餘篇。詩歌中一題數篇的較多,如果一題以一篇計,則為五百餘篇。同一類或同一項中的作品,則按作者的時代先後排列。
漢魏以後,文學日趨發展,作家作品繁富,出現了大量個別作家的別集。為了讀者學習的方便,編選各家精粹的作品成選本(古時稱為總集),已成為迫切的需要,於是總集應運而興。西晉時有摯虞編集各體文章,成《文章流別集》四十一卷,被後世認為是總集的濫觴,惜已亡佚。其後編總集者頗多,有彙編各體文章的,也有專收一體的(如賦或詩)。這類總集據《隋書·經籍誌》記載,數量頗多,今存者隻有蕭統《文選》和徐陵的《玉台新詠》。《文選》以其內容之豐富,選錄之精審,經曆了時間的磨煉而流傳至今,不是偶然的。蕭統本人知識廣博,具有良好的文學修養;他門下有一批優秀文人幫助選擇纂輯;東宮藏書豐富,有大量可資取材的對象:這些是《文選》取得成功的主要條件。摯虞的《文章流別集》已經亡佚,但據配合《文章流別集》的《文章流別論》殘存的片段,可知其書也是分體編選的。我國古代的各體文章,各自有其體製、風格、特征和寫作方麵的基本規格要求。《文心雕龍》書中自《明詩》至《書記》二十篇,就是分別論述各體文章的特征、源流和寫作要求的,受到《文章流別論》的影響。按體裁編選作品,把同一體裁的作品集中在一起,對於讀者進行比較欣賞,學習規仿,都是很方便和有裨益的。《文選》在後代廣泛流行,成為人們學習寫作辭賦、詩歌、駢文的重要範本,分體編選也是一個原因。《文選》以後,一些編選各體文章的重要總集,大抵也是分體編選,如《文苑英華》《唐文粹》以至《古文辭類纂》,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