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則,一個人悟到,和講出來有很大的差別。或許有人能悟透,能明白本質,但要讓他講出來,他卻講不透徹。
真正的大師講課,就是把極其深奧的東西講得人人都懂,而不是把簡單的東西講得雲遮霧罩,本來還懂一點,經過他們的講解,反而徹底搞不懂了。
程睿寒也準備把國學
運用到實用上講,運用到學子日後的人生路上講,但國學所涵蓋的內容太廣,短短兩個小時想要達到理想的效果,選題很重要。
他的選題是北宋大儒張橫渠的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未出校門的學子大多身上還有著熱血,還有著愛國的赤誠之心,還有著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如果能在方向上給他們一些指點,哪怕他洋洋灑灑講了一萬句話,但剛好隻有一句話讓某一個學子有所悟,對這個學子的人生都會有積極的一麵。
次日下午的講座,他穿著很傳統的靛藍色的中山裝,考究的麵料和精細的做工顯出他英姿勃勃的精神頭。他今天主講的是心胸、格局、抱負。成就大事的人,必備的條件要有一個極其博大的胸懷,心有多大,成就才會有多大。
他每闡述一個論點,旁征博引三個曆史典故加以強化。隨後從襟懷延伸到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講解這些儒家精髓在為人處事上的實際應用,這些智慧帶給人生的財富。同時在通俗易懂的情況下兼顧高層麵的教授,在恰到好處的地方不突兀地引用原文,畫龍點睛不需濃墨重彩,隻需關鍵地方的一點。
二個小時的講座,會場氣氛除了鼓掌之外很安靜,和大多時候台上大講,台下小講的情形截然不同。
會後,留了半小時回答學生的問題。演講看得是準備是否充分、選題是否精準、現場能否掌控、研究是否深入。但自由回答問題那就顯示功底是否紮實,頭腦是否快捷機敏,應對經驗是否豐富。因任何問題都可能被問到,或許有的知識點並不是自己所熟知的,這樣臨場的應變極其重要。
周文緯和太太很認真地傾聽程睿寒的演講,眼裏漸漸有了讚賞。老人很愛才,惜才,當初周老爺子之所以喜歡陳安南,就是因陳安南心有大誌,念書出類拔萃,極會為人處事。
這兩場演講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特別是第二場,更是超出所有人的意料。眾多的人認為程睿寒商道講得好,是因為有閱曆和成就累積的經驗,沒想他對國學研究得也如此深入,這到讓人意想不到。
特別是在自由問答階段,他紮實的學識,得道的分析,對事物的見解,看問題的一針見血,解答問題的四兩撥千斤,無不顯示他極高的智商以及親和的作風。
及至校方宴請程睿寒的晚宴,校長特別找德高望重的周文緯夫婦相陪,退休後一向不大問塵世的周文緯很爽快地同意。
晚上的晚宴很隆重,不僅有本次講座的工作人員,還有一桌品學兼優的學生代表。
周文緯夫婦坐在主陪這一桌,周曼安排在緊鄰的一桌。
在晚宴上程睿寒極其虛懷若穀,分外敬重周老太爺夫婦,不僅對老師,即便對學生過來敬酒,他都很是溫和,極為爽朗。
席間,周老爺子和他討論一些國學的觀點,他回答的方式和講座截然不同。講座他講得淺顯易懂,但對於有深入研究的大家,那麼他毫無保留講得是深層次的見解和觀念。
周老爺子越聽越喜歡,越聽越合他的口味,這個年輕人不簡單,不大的年齡和他研究傳統文化數十年的人,思想上竟沒有代溝的合縫。又得知他出國學習取得了四個學位,其中工商管理和經濟學獲得是碩士學位,這讓周老爺子更是刮目相看,江山人才輩出,此人非比尋常啊!
及至王校長談論程睿寒因忙於事業,至今還是隻身一人的未婚青年,周老爺子聽後惋惜地開玩笑:“睿寒,可惜我隻有一個孫女,她又有了未婚夫,要是有多餘的孫女,我定會把我孫女嫁給你。”
頓時程睿寒喜上眉梢,他快速掃一眼周曼,一直笑盈盈的她神色黯淡下來,他立刻明白周曼知道夏小凝和陳安南的事了,他不動聲色陪笑道:“周主任,我聽王校長說您家極有特色,至今還保留著舊時的風格,現如今這樣的房子實在太難尋了。”
周文緯和藹地說:“睿寒,既然你喜歡,有時間到我小院坐坐。”
正中下懷,正中下懷啊,程睿寒立刻應承下來:“周主任,擇日不如撞日,您看吃完晚餐就去如何?”
“那好啊,正好我這裏還有一點大紅袍,你過段時間來,怕是喝不上了。”
周文緯沒有多想,很爽快地答應。
於是飯後水到渠成一行人去周老爺子的老宅子,雖然不是臘梅飄香的季節,但小院裏也是花團錦簇,一大從大花美人蕉、數盆大麗菊、竹節海棠開得正當時。
進得院內,程睿寒讚不絕口,這樣還保持原貌的老宅子真是不多了。他心裏有些隱隱的惋惜,以前海峽局勢緊張,榕城限製發展,現如今局勢平緩,發展得日新月異,這樣好的地段,恐怕這兩年就會被開發商盤下建新樓盤,到時估計周家不會習慣去新居。
D國經濟在民族製造業沒有崛起,新型服務業沒有呈現中流砥柱的時候,目前的發展離不開房地產業,但這個行業也是把雙刃劍,利弊都極其明顯,且不說其他,單單拆遷矛盾就重重。加快城市發展,必然會犧牲一部分利益,但若完全和歐美國家一樣遵從民意,又跟不上時代的大推進,政府的確很為難。
老爺子中意程睿寒,特意親自泡功夫茶,上好的大紅袍果然不多,老爺子很慷慨地全泡了。
程睿寒雙手接過老爺子奉得茶,和老爺子聊茶經,聊宜興的紫砂壺。他長期在應酬場所行走慣了,話題自是把握得恰到好處,再則他眼界開闊,經久的曆練知識麵特別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