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電視節目中,開始於1983年的央視春晚是一台有濃鬱民族特色的綜藝晚會;春晚對於電視文化研究也是一個獨具特色的研究對象。作為我國最早的電視綜藝節目之一,30屆的央視春晚開創了電視綜藝晚會的先河,折射了改革開放30多年來傳統民俗與社會的變遷以及受眾心理及審美情趣的變化。
在這個變遷與變化的過程中,傳播技術的革新給春晚塗上日新月異的色彩,也給受眾帶來出乎意料的媒介體驗。2011年春節,中央電視台通過中國網絡電視台首次推出網絡春晚。電視春晚越來越難辦,首屆網絡春晚的出現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筆者試圖從三個維度對兩個春晚進行比較,分析不同媒介形態的春晚所呈現出的樣貌:
一是媒介載體。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已經出現了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網絡媒介等媒介形態,其中,紙張、廣播、電視、網絡成為現代傳媒的主要媒介載體;媒介載體也是一個加速度變量,不過,載體的變化並不像技術革命那樣總是改朝換代,後一個載體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前一種載體的消亡,這為我們同時在電視和網絡上欣賞春晚提供了可能,也是兩個春晚可以同樣精彩的媒介前提。
二是傳播技術。技術是促進傳播發展的重要動因。自從彩色電視出現後,黑白電視就被淘汰;移動通信技術的普及也把電報通信手段送入曆史。可見,技術的更新帶給受眾的是種種生活新體驗,也在不斷更新受眾思想觀念,甚至為受眾“賦權”,促進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的文明進步。
三是傳播符號。人類文化的傳承和文明的演進正是依靠符號才得以完成的。
從這一意義上講,符號其實也是載體,但它是卻一個相對恒量。對於傳媒來說,負載信息的符號無非文字、聲音和影像,無論是紙媒還是電子媒介,再到今日之多媒體,符號均蘊涵其中。春晚作為以象征性符號搭建起來的新民俗,無論如何變化,這些核心要素都不可能動搖。
一、公眾授權與網絡賦權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作為傳統社會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最核心的就是“回家”“團圓”,因為有了全民族在大年三十晚上守夜除舊歲的習俗,才有了實現最大程度凝聚的可能,“春節”也就成為春晚實現“共時”與獲得“認同”的重要前提。
現場直播技術則成為春晚獲得合法性的重要技術保障,成為春晚躋身“新民俗”行列的動力誘因。中國最早的電視節目都是現場直播的,當時的現場直播是錄像技術落後造成的非主觀行為。1964年,北京台用黑白錄像機錄製了一些戲曲節目,這是我國電視媒體第一次使用錄像播出的綜藝節目。從此,中國電視文藝進入從實況直播舞台演出向錄像播出的階段。而1983年首屆電視直播春晚的誕生則標誌著電視文藝進入到真正意義上的現場直播階段,技術手段的再次革新帶給受眾完全不同的收視體驗與思想觀念。
早在1958年中國電視誕生之時,“春晚”就出現了。當時的“春晚”隻有4個節目,所有演員加起來不到100人,再加上電視不普及,也沒有衛星轉播,當年的“春晚”沒有在觀眾中產生很大的影響。導演黃一演在回顧自己接受1983年春晚的導演任務時,提到了他和創作組的幾個創意:首先一條就是進行現場直播,不搞當時已經習慣了的錄像播出;還要在演播現場設熱線電話,讓觀眾可以打電話點播節目和表達自己的觀感。都是在電視媒介上播放,但錄像與直播有著本質的不同。
春晚作為“儀式性”的電視節目,是具有“非日常化”和“儀式感”的媒介事件。丹尼爾·戴揚和伊萊休·卡茨認為,在衛星電視時代,媒介事件是特殊的電視事件,與那種平常晚間節目樣式相比有著鮮明的區別。
首先,事件把與一種或多種社會核心價值相關的象征性動作的表現置於突出地位,通過電視直播,事件的表現帶著儀式性的崇敬,所用語氣表達出神聖和敬畏。例如1990年春晚,時任總書記的**和總理李鵬,來到春晚直播現場,向全國人民拜年,通過他們的出現和發聲,營造出社會的集體感和崇高感。又例如,1989年春晚,主持人鞠萍講述聶衛平姐姐聶珊珊挽救安徽小保姆生命的感人故事,並配以韋唯演唱的《愛的奉獻》,以“動情點”的設置完成對社會核心價值的確認。
其次,事件的發生是活的,轉播在事件發生的真實時間中進行,且具有不可預見性。1983年,僅4部隻能供給首都觀眾使用的熱線電話,點燃了觀眾的點播熱情,於是就有了李穀一演唱9首歌曲的記錄,和“禁歌”《鄉戀》的“解放”。此後的春晚雖然取消了熱線點播環節,但零點儀式、為赴台大熊貓取乳名等內容同樣讓電視機前的觀眾感受到一種真實的存在和緊張的氣氛,從而產生情緒的跟進。同時也承擔起儀式角色,與銀屏互動,完成儀式分配給自己的任務。
再次,媒介事件的電視直播能吸引有史以來人數最多的觀眾。電視技術的進步使得觀眾具有同時接收的可能性。電視直播本身就會產生對最多觀眾的聚集。不過在當時,導演對此的理解並不深刻。1985年,力求突破“茶座式”晚會形式的黃一鶴決定將演播室搬到戶外的工人體育場,尋求現場觀眾的最大化,卻造成了現場指揮的困難和視覺效果的失敗。1986年春晚首次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合作,用英文同步直播。這是在當時越洋電視直播還不具條件時,與廣播媒介聯姻所做的一次深具意義的嚐試。有了這樣的觀念和嚐試,一旦技術具備,條件成熟,將演播室裏的春晚傳向全世界便不再是夢想:1993年,央視春晚通過國際頻道首次海外播出;2004年,首次通過英語頻道直播……春晚開始對觀眾“呈全線包圍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