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流芳百世的陶瓷飲食器(1 / 3)

陶與瓷的生產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根據考古發現,我國早期的陶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磁山和裴李崗文化時代。而瓷器的產生則稍晚一些,它濫殤於商代,其成熟期在東漢以後。本書所介紹的皇室使用的陶瓷飲食器具,多為唐宋以後的產品,其原因在於唐宋以後,我國的陶瓷工藝技術日趨成熟,取得了極高的造詣和成就,下麵我們擇要介紹幾件,以見一斑。

三彩碗 說到唐三彩,人們都知道它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用白色的粘土作胎,用含銅、鐵、鈷、錳等元素的礦物作釉料著色劑,在釉裏加入很多的鉛作助熔劑,經過八百度低溫燒製而成。釉色呈深綠、淺綠、藍、黃、白、赭褐等多種色彩。人們稱之為三彩,實際上是一種多彩陶器。三彩器在宋代、遼代都有生產,但因它是唐代發明的,當時也最為盛行,故以“唐三彩”聞名於世。

這件三彩碗,造型端莊、穩重,裝飾獨特,內外施白色釉。器內有十二道綠色的垂條紋,上施赭色釉細條紋,器外分上下兩段,施有稀疏的細垂條紋,色彩光豔奪目。它充分顯示了“三彩”技術的特色,在迄今發現的唐三彩生活用器中,是不多見的。

該器是在唐永泰公主墓中出土的。永泰公主名仙蕙,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中宗李顯的第七女,死時年僅17歲。該器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乾隆款描金紫砂方壺 專為皇室燒造“官瓷”和官營製瓷窯場的出現較之其它手工業要晚,而紫砂陶器作為“進物”上貢的事恐怕更晚,也較為少見。但在傳世品中,還是可以找到幾個題款“乾隆年製”或“大清乾隆年製”的紫砂茶壺,造型美好,工藝精致,並且裝飾題材及技法也饒有風趣。這顯然是特意燒造的,或者是由清宮指定樣武裝飾,交付民窯燒造,然後奉貢皇室使用,這裏所介紹的一件大概就是屬於這類性質的。

這件乾隆款描金紫砂方壺,高九點二厘米,坯體堅致,無雜質,表麵光潔明潤,係用“鑲身筒”手法成型。但方中有圓,把所有上下或左右兩片銜接的直線角都打磨成沒有棱角的圓麵,給人一種有剛有柔、相遇相接的感悟。圓角方形蓋,高高在上,增加了壺身的高度,從而在視覺上使人感到壺的底部更為穩定。壺底鈴“乾隆年製”篆文方印一枚。這樣的篆體四字題款和可見的清代乾隆官窯瓷器上的大體相同。

此紫砂方壺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汝窯盤 汝窯又稱汝官窯,是宋代專門燒造宮廷用瓷的窯場之一。它與“官、哥、定、鈞”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由於汝窯為北宋宮廷燒製瓷器的時間很短,傳世極少,到南宋時已有“近尤難得”之歎,流傳至今者不足百件,僅存於世界幾個著名的博物館和極少數收藏家手中,彌足珍貴。

這件由上海博物館珍藏的汝窯盤,高二點九厘米,口徑十七點一厘米。通體施淡青釉,釉麵晶瑩透亮,由於燒製過程中溫度過高,冷卻時胎釉的收縮速度又不一致,造成釉麵開裂,俗稱“蟹爪紋”,這雖是燒造過程中的瑕疵,但卻因此增添了預想不到的美感,同時又為汝窯的鑒定提供了方便。

汝窯瓷器的釉色主要有“天青”、“卵白”、“淡青”的,此盤為淡青,“淡青”也叫“粉青”,它是一種以青色為主要基調的釉色。與天青釉不同之處,是淡青中微閃綠色,釉麵多透亮,釉色也有濃淡之分,傳世汝窯瓷器中有半數以上為淡青色。

迄今為止,宋代墓葬中還沒有一件汝窯瓷器問世,這與汝瓷作為皇室用器,嚴禁流傳民間的地位是相符合的。汝瓷原本深藏宮中,被曆代統治者視為珍品,隻是到了清朝晚期,八國聯軍入侵以後,才開始流出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