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文庫》總序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社會正經曆著深刻的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科技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同時,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恐怖主義危害加大,各種局部衝突和戰爭不斷發生,非傳統安全問題凸顯,跨國犯罪日益猖獗,單邊主義抬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與此同時,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圍繞資源、能源、市場、知識產權、人才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貿易壁壘和經濟、貿易摩擦明顯增多。各種熱點問題所涉及的國際問題更加突出。一些發達國家在經濟上、科技上占優勢,在外交上、法律上動輒采取強勢做法的態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存在。作為國際關係的產物,國際法麵臨嚴峻挑戰和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在這種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總書記最近在一係列重大國際場合突出強調了國際法與構建和諧世界的關係,強調了國際法的作用。構建和諧世界思想的提出,既勾畫了中國新世紀外交戰略的總目標,充分展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指明了新世紀國際關係和國際法發展的正確方向。構建和諧世界,國際法無疑並必須發揮巨大的作用。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課題是:如何從理論上認識國際法在構建和諧世界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運用國際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特別是,如何運用國際法,促進各國間的相互信任、和諧相處,並通過公平、有效的安全機製,建設一個和平、穩定的和諧世界;如何運用國際法,堅持各國主權平等,在國際關係上堅持以法治和多邊主義為主,建設一個民主、公正的和諧世界;如何運用國際法,正確應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的發展趨勢,促進國際社會共同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建設一個互利、合作的和諧世界;如何運用國際法,承認世界多元性、承認人類文明多樣性、承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利益的差異性,運用國際法主張在多樣性中和諧共處,求同存異,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和諧世界。
根據和諧世界理念對國際法學研究的新要求,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研究中心組織一批青年學者對國際法與構建和諧世界關係的突出法律問題進行專題研究。這些專題包括:國際組織與國際體係架構;國際環境與資源保障體係;國際人權法與人道主義法;國際條約國內適用的理論與實踐;wto爭端解決機製與和諧經貿秩序;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機製;國際法框架下人民幣彙率機製與金融風險防範機製;國際海商法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21世紀國際私法理論及各國國際私法立法研究;涉外民商事法律關係及其法律適用的新發展;各國涉外管轄權的理論與實踐,等等。在這些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專著,共同組成《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文庫》。這套文庫基本目標是:學術研究服務於中國融入全球化的需要;服務於中國提倡的和諧世界思想的需要;服務於上海市建立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國際航運和國際經濟中心的需要;服務於我國涉外司法實踐的需要;服務於培養人才的教學的需要。我相信,通過他們的不懈努力,這套文庫一定會達到他們的預期目標,為繁榮我國的國際法學做出一份貢獻。
是為序。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曹建明
2007年4月27日
前言
特許經營被譽為20世紀最成功的商業模式,人們耳熟能詳的麥當勞、肯德基都是采用這種經營模式。電子信息技術更加推動了特許經營的發展,兩者相結合貫穿於商業、流通、消費等環節,成為現代商業服務業非常重要的經營模式。特許經營的新發展也促進了中國、美國等國對此方麵的立法活動。
2007年3月,美國ftc正式頒布了長達398頁的“特許經營規則”(disclosure requirementsand rrohibitions conceing franchi-singand business opportunity ventures)修正案,到2008年7月1日,美國領域範圍內已全麵地適用這一新的特許經營規則。
2007年5月1日,中國《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開始實施。
目前國內對於特許經營(franchise)的研究較少,以介紹特許經營的實務問題居多,少有的一些從法律角度的分析也略顯零碎,缺乏係統、深入的研究。本書的價值正在於對特許經營的法律問題進行係統、深入的研究,不僅從理論上進行充分的分析、論證,而且結合實務進行綜合分析,更對國內外的相關立法進行評析,從而可以對特許經營在我國的規範和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為我國擴大內需,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貢獻綿薄之力。全書以曆史分析的方法、比較分析的方法,結合經濟學、管理學和法學進行分析論證,力求使讀者能對特許經營的相關法律問題有較為全麵、深入的了解,既可以滿足法學學習、研究者之需,亦能為從事特許經營實務的人士提供參考。本書的作者長期從事法學的教學和研究,並且長期從事與特許經營相關的律師業務,對特許經營有較為深入的了解,相信作者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的心得能為讀者帶來特許經營法律與實務問題更多的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