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致青春和飯(1 / 1)

文/殳俏

真正準備開始著手寫這篇小文章的時候,才意識到給人寫序是多難的一件事。以及那些記敘自己男閨蜜或女閨蜜、偶像或老友的文章,因為懷著極其私人的感情,卻被交待對那一位做一個客觀的評價,到最後就都寫成了“我認為”“我覺得”那樣的文體。搞不好,我也會在這篇序裏犯這樣的錯,所以先請婉容,也請大家見諒。

記得有人說過,一個人的一輩子並不需要太多的朋友,隻要有幾個可以吃到一起、聊到一起,並且經常互相陪伴的人就可以了。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忽然就想起了,好像有次跟婉容聊天,談到什麼樣的朋友才是你最重要的朋友,我們的一致見解就是:當你累了一天,想放鬆一下的時候,第一個想跟他/她去吃點什麼,沒有任何負擔地聊點什麼的人,就是那個最重要的朋友。當然,這個見解一得出,彼此就知道是變相的互讚。從2004年直到2012年她結婚搬回上海,我們的友誼從吃在一起開始,後來因為工作關係,就有了硬性的吃在一起的需要和指標,但結束工作之後,好像還是喜歡吃在一起。我們對在一起經曆的種種事情都會用“你忘了嗎,那次吃特別難吃的蘑菇意大利麵的時候”“這條褲子是我們吃完那頓火鍋之後你買的吧”“就是那天早餐的時候你哭了啊”“後來一起去喝了啤酒,那事兒就辦妥了”之類的標簽來記憶。以至於我們對彼此口味習慣的了解比各自老公對我們的了解還要準確。盛湯的時候,我不會給她盛豆腐,拿火鍋料的時候,她也不會在我碗裏放香菜。如果一起出去吃飯,我總想著要給她點各種雞肉料理,她總想著要跟我一起去各種內髒館子。

我有個朋友說過:“青春呀,就是可以任性地在想喝啤酒的時候,馬上就要找人一起喝啤酒,而那個人也確實可以任性地放下手頭的一切過來陪你喝。”認識婉容的時候,我24歲,她21歲,我們確實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這樣任性的日子。作為朋友,彼此也沒有共同經曆些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就是這樣一起吃,一起喝,一起讚某件事,一起吐槽某個人,吵了好,好了吵。這也許就是最普遍的友情吧,所有的好心情都會讓你找到一些新鮮的,所有的壞情緒也都能找到彼此抵消的終點。你總覺得這樣的力量是微小的,這樣的陪伴不是大喜大悲的,但除了婚姻,人生確實還得找到其他的支點,朋友是其一,工作是其二。這兩樣東西所能帶給你的對於生活的勇氣和靈感,不可低估。

誰都會想要有個這樣的女朋友,長得美、說話犀利、帶點兒小任性,懶惰的時候會對你撒嬌,脾氣上來的時候又恨不得衝出去替你吵架。婉容的好處是,永遠看上去很“新鮮”,這其中包括了她自己看上去的樣子和對生活的態度。大多數時候,她都會像個小孩子一樣,對什麼都想嚐試一下,沒有去過的地方總要去一下,沒有吃過的東西總要吃一下。我比她大三歲,很多時候就沒有她那樣的精神頭兒和好奇心,很多關乎冒險的事情,都是她拉著我一起去的。反過來,她會開玩笑說,我像她的小姑姑,隻知道教訓她,顯得我們倆年齡差好多。婉容在自己這第一本書裏,仍然叫自己“新鮮人”,反而又是種成熟的心態。對工作和生活總是保持一種新鮮感,喜歡不斷地學習,但同時,她也已經在美食行業裏工作了七八年,其實能算得上資深,但仍不以這家那家的自居,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底氣十足。

這一篇小小的序,要獻給婉容的書,也獻給我們微不足道的共同度過的青春和那些共同吃過的飯。去年婉容大婚,高高興興地嫁回了上海,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再任性地約喝酒約吃飯了。但相隔兩地卻讓我們發現,能一起做的事情更多了,工作上的合作,關於婚姻和家庭的溝通,每年定下的兩個家庭一起外出旅行。以前是小女生的親密無間,現在更多討論的是長大成人的理想和責任。這本書的出版仿佛是個天然的分隔點,在它之前,是我們任性的日子;在它之後,則是更長的彼此陪伴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