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錯,研究護膚品卻不學習皮膚學(1 / 2)

除了劑量濃度,還有成分的等級、萃取方式等等很多信息都會幹擾對一個護膚產品的判斷。要知道對於很多成分來說,不同的產地、等級和不同的采摘、萃取方式都會影響成分本身的效果。比如成分表上都寫著玫瑰萃取物,你能知道這到底是3000元一公斤的玫瑰萃取物還是30萬元一公斤的玫瑰萃取物嗎?再比如我們每天吃的大米,如果把3元一斤的大米和30元一斤的大米打碎裝瓶後,你能看出來區別嗎?

當然,我不反對大家多了解護膚品的成分,但大家也要清楚,成分表隻能告知護膚品的部分信息,並不能代表它的真實狀況,成分解讀終究太過簡單和片麵。而且最重要的,如果你好好了解皮膚,就會發現皮膚需要的真的沒你想象的多。就像身體一樣,雖然都說吃各種燕窩、人參,還有各種護心、護肝、護腰、抗氧化保健品對人體有多麼好,但其實如果你真的了解人體,就會發現這些東西相比於每天好好吃飯吃菜差不了哪去。

所以,要想皮膚好好的,先了解皮膚才是真的。

把皮膚分成幹性、油性、混合性,根本不是懂皮膚

對於我說大家隻花時間研究護膚品而不去了解自己的皮膚,大概有人會反對,因為他們很清楚自己的皮膚性質,甚至定期去做皮膚檢測以確定自己到底是幹性、油性還是混合性皮膚。

但是我想說,這正是護膚品營銷最厲害的地方。事實上這樣的分類對皮膚護理沒有一點幫助,但對於護膚品銷售來說倒是有大大的好處,因為可以輕鬆引導消費者按照自己皮膚的分類購買相應的護膚品係列。各種護膚大V們隻要說自己是幹性或油性皮膚,用完某某相應產品後皮膚有很大的改善,就會讓具有同類型皮膚的小姐姐們心中“長草”,最終形成購買。

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護膚品導購通常先分析你的皮膚,將其確定為幹性、油性、混合性、敏感性等某一類,然後就會為你推薦一套護膚品,並告訴你“這是專門針對你的皮膚搭配的”。我們自然相信,既然是“針對”,就一定可以改善自己的皮膚。

那麼,這樣的皮膚類型分析和產品推薦到底有沒有意義呢?我們來做個假設,假設導購認為你的皮膚是幹性的,配了一套針對幹性皮膚的產品給你使用,你使用一周後皮膚真的不幹燥了,變得很滋潤。那麼問題來了,皮膚滋潤了也就意味著你不再屬於幹性皮膚了,那這套產品還適用嗎?如果需要一直用才能保持皮膚滋潤,那這套產品可以改善皮膚又從何說起呢?

事實上,給皮膚貼標簽就像給人貼標簽一樣,根本沒有什麼意義。人隨著環境、認知的改變會發生改變,皮膚也一樣,會隨著外界環境和身體狀況的變化而時刻變化。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除了劑量濃度,還有成分的等級、萃取方式等等很多信息都會幹擾對一個護膚產品的判斷。要知道對於很多成分來說,不同的產地、等級和不同的采摘、萃取方式都會影響成分本身的效果。比如成分表上都寫著玫瑰萃取物,你能知道這到底是3000元一公斤的玫瑰萃取物還是30萬元一公斤的玫瑰萃取物嗎?再比如我們每天吃的大米,如果把3元一斤的大米和30元一斤的大米打碎裝瓶後,你能看出來區別嗎?

當然,我不反對大家多了解護膚品的成分,但大家也要清楚,成分表隻能告知護膚品的部分信息,並不能代表它的真實狀況,成分解讀終究太過簡單和片麵。而且最重要的,如果你好好了解皮膚,就會發現皮膚需要的真的沒你想象的多。就像身體一樣,雖然都說吃各種燕窩、人參,還有各種護心、護肝、護腰、抗氧化保健品對人體有多麼好,但其實如果你真的了解人體,就會發現這些東西相比於每天好好吃飯吃菜差不了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