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這個時點,我們討論中國經濟的熱點問題和重大問題,討論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貿易以及金融貨幣的複雜關係的方式,與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更不用說改革開放以前)的方式完全不同。我們首先要明白這個基本的大背景。
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濟實現第一次曆史性跨越
我們為什麼會討論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呢?10年前,更不用說20年前、30年前,我們根本不會討論這些問題。在那個時候,這些問題並非不存在,而是因為在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重點不同。幾十年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是盡快增長,盡快實現工業化,盡快脫貧致富,盡快實現量的擴張。當然,當時也存在結構問題,但結構問題並不突出,也不是人們關心的重點。改革開放最初幾十年,中國追求GDP增速,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種外延式的增長方式。
今天,我們深深感到中國經濟不能再簡單追求數量擴張,不能再簡單追求GDP增速了。為什麼人們的想法開始發生變化了呢?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非常重要的、革命性的、曆史性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表現就是,中國經濟經過40年的高速增長,迅猛實現了基本工業化,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增長數百倍。這個變化確實是劃時代的變化、曆史性的變化。誰能夠預測一個國家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呢?這在中國曆史上也是少有的變化,是鄧小平改革開放偉大創舉所創造的驚人奇跡。
我將中國過去40年改革開放實現的偉大轉變,創造的偉大奇跡,稱為中國經濟的第一次曆史性跨越。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借助不同指標來描繪這個曆史性跨越。這個曆史性跨越的核心就是,我們用40年時間實現了基本工業化。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用三四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工業化道路(當然,我們的跨越是在發達國家已經創造的科技基礎上完成的,我們利用了後發優勢)。
這個曆史性跨越的另一個主要表現就是,經過4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幾乎在所有製造業領域中成為世界第一——產量第一、加工生產能力第一,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全世界500多種主要製造業產品中,中國有220種產品的產量是高居世界第一的。
這個曆史性跨越的核心就是,我們用40年時間實現了基本工業化。
當然,我們有嚴重的短板,那就是農業、服務業、高科技產業、醫療產業、教育產業發展嚴重失衡。但是中國的絕大多數製造企業已經完成了真正的跨越。這個跨越,實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改變了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很多經濟學者、戰略家對此非常吃驚。
在今天這個時點,我們討論中國經濟的熱點問題和重大問題,討論中國和世界的經濟貿易以及金融貨幣的複雜關係的方式,與10年前、20年前、30年前(更不用說改革開放以前)的方式完全不同。我們首先要明白這個基本的大背景。
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濟實現第一次曆史性跨越
我們為什麼會討論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呢?10年前,更不用說20年前、30年前,我們根本不會討論這些問題。在那個時候,這些問題並非不存在,而是因為在不同時期,經濟發展的重點不同。幾十年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點是盡快增長,盡快實現工業化,盡快脫貧致富,盡快實現量的擴張。當然,當時也存在結構問題,但結構問題並不突出,也不是人們關心的重點。改革開放最初幾十年,中國追求GDP增速,中國經濟呈現出一種外延式的增長方式。
今天,我們深深感到中國經濟不能再簡單追求數量擴張,不能再簡單追求GDP增速了。為什麼人們的想法開始發生變化了呢?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已經發生了非常重要的、革命性的、曆史性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表現就是,中國經濟經過40年的高速增長,迅猛實現了基本工業化,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經濟總量增長數百倍。這個變化確實是劃時代的變化、曆史性的變化。誰能夠預測一個國家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呢?這在中國曆史上也是少有的變化,是鄧小平改革開放偉大創舉所創造的驚人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