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過眼神(3 / 3)

“如果給你一次肆意的機會,你會如何對待你的相親對象?”

“你別說,那天晚上還夢到相親了,我倆剛見麵我就一個過肩摔,硬生生把他摔暈了,以後,就再也沒有人給我介紹對象了。”

“弗洛伊德說:夢是壓抑到潛意識的衝動或願望的反映,在睡眠狀態下由於意識控製能力降低,在現實生活中不能得到實現的行為便會以夢的形式表現出來。你肯定沒膽兒打相親對象。”

“那肯定,我媽要是知道我把相親對象給揍了,回家她肯定先把我給揍了,再把我逐出家門。”

“當媽的也不容易,所以你是抵觸婚姻?還是抵觸相親?”

小白沉思了一會兒,我知道這個問題其實在她心裏一直都有答案,隻是可能她主動地把這些信息屏蔽了,所以現在需要的隻是時間,讓她自己想清楚。她沉默了許久之後,輕聲說道:“其實我也想結婚,隻是相親這種方式接受不了……”

讓她自己看清了內心的想法之後,我和她之間的聊天才有繼續下去的意義。既然內心還在期待著結婚,那關鍵點就在於她的浪漫主義情懷了。想通過自己想要的方式遇見愛情沒有錯,隻是過於偏執就可能激發矛盾。

“相親也是一種選擇,兩手準備嘛,你對相親和偶遇的不同態度是源於他們不同的印象加工方式。相親屬於整體優先的自上而下的加工,而生活中相遇相識屬於局部優先的自下而上的加工。這也就是為什麼父母強調物質基礎,而生活中的偶遇多半是先看臉,其實兩方的最終目的都一樣,該了解和接受的,一樣都少不了。”

“可我還是不想通過相親來選擇未來的伴侶,多沒意思。如果有一天,我在夕陽的海灘上偶遇我的那個他,我們相視而笑,在啤酒館裏聊到深夜,彼此都認定這就是我要的人。我們一起環遊世界,一起經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然後將感情深化,結婚生子,廝守終生。”

“他一見你就笑,多半不是一見鍾情,很有可能是人販子。其實你抵觸相親的原因很簡單,在你眼裏,包括現在很多年輕人眼裏,相親似乎都影射了思想落後和包辦婚姻,等於感情失敗,約等於沒人要、能力不夠、不受歡迎、長得醜、沒錢,等等。相親過程中父母對物質的強調又讓你們覺得相親是回到了‘沒錢拿喜兒抵債’的萬惡舊社會,就愈發地抵抗。”

“要是你像我這樣遇到這麼多相親的奇葩,你也會不想去的。”

“你的媒人確實有點不靠譜,不過,建議你下次再相親的時候,除了介紹人的描述,自己也要通過一些渠道大概了解一下對方。比如通過微博、微信這些社交工具裏麵的信息,觀察對方近期動態和性格特征,如果對方網絡上言辭粗暴,戾氣很重,那基本就可以排除了。”

“那如果他關注了@安定醫院郝醫生,是不是說明他是個精神病?”

“NO,說明他三觀正,顏值高,愛學習,愛勞動,基本可以領證了。”

“哈哈哈,不過你說得對,這樣了解之後再做決定,也免得介紹人日後尷尬。”

“從心理學來看,初次會麵前30秒鍾的表現,給人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通常這一印象在對方的頭腦占據著主導地位。在約會前打扮好自己:長相、衣著、表情、談吐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內在素養和其他個性特征,注意言行舉止,真實大方地展示自己,對雙方都有好處。”

“嗯,這是我要做的功課,那我怎樣在相親的時候了解他呢?”

“這個也得從心理學來說,你可以通過一些表情、動作來看對方心理。多了解一些微動作心理學來幫助判斷對方的想法。”

“真的!那您先給講講?”

“你看一個人說話時摸鼻子,多半是在撒謊;要是聊天過程中手不停地擺弄某樣東西,要麼心不在焉,要麼緊張不安;把手揣在兜裏不是在裝酷,那是說明他不願意暴露自己,有戒備心;說話時手指放在唇間說明在認真思考;雙手攤放在桌麵上說明很滿意對方,要是交叉放起來,那多半是吹了;還有不停地上廁所,那多半是……”說到這裏,我拖長了語氣,斷了下文。

“是什麼?快說。”

“多半是腎不太好。”

“哈哈哈,有道理有道理。”

後來又跟她聊了一些我以前相親的趣事,我們相談甚歡,聊得很愉快,最後加了微信,她便離開了。

和小白聊完後,她聽了我的建議,用新的態度和方法對待相親,回去又相了幾輪。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她給她媽媽相了個老伴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