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文字之後,才開始講述擁有“飛機戰車”的朱毛紅軍。
紅一方麵軍在俄界會議後,為縮小目標便於行動,改稱“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看來這一措施的確有效,故此日方報道著重描述“西北工作委員會”而忽視了中共中央的動向。不過他們的情報有些滯後,因為11月的時候,紅軍已經以陝甘支隊、紅十五軍團進行合編,重新打出紅一方麵軍的旗號了。
有意思的是,日本方麵竟然將原紅一方麵軍的部隊稱為“二十四軍”。曆史上陝北曾經有個紅二十四軍,但已在1931年8月戰敗瓦解,軍長赫光遇害,隻有少數部隊突圍後加入劉誌丹、謝子長的部隊。而朱毛從未使用過這個番號,日本方麵又是從何說起呢?
推測是日方認為徐海東用的番號是紅二十五軍,劉誌丹的主力是紅二十六軍,另外紅二十七軍的番號早已在鄂豫皖出現過,所以朱毛紅軍從邏輯上似乎隻能用紅二十四軍的番號吧。
不過除此之外,本文也有頗有研究價值的內容,如裏麵提到的馬濟民,即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馬明方;而郭鴻恩,則是陝北“肅反”中弄得人人側目的郭洪濤;而小李,推測可能是後來擔任八路軍三五九旅參謀長的李仲英。這些人物,都是陝北根據地的骨幹幹部。
平心而論,日本方麵一個普通記者對於中國的情報能夠做到如此地步,既反映了日方的野心,也反映了這方麵中日雙方信息的不對等,試問當時中國有哪個記者能對日本一個在野黨的組織情況了解到如此深刻的地步?
馬明方、王維舟、烏蘭夫、習仲勳等北方幹部合影
除了對“朱毛軍”,這篇文章中對於徐海東和劉誌丹部下的紅軍也有相應描寫。
對於“徐海東軍”是這樣描述的:
事實上該軍的軍長為程子華,徐海東擔任副軍長。盡管如此,這支部隊還是以徐海東軍之名為中外所知,所轄二〇三團、二〇五團和手槍團共三個團,約一萬名士兵,均為十五歲至二十歲的青少年,故也被稱為“童子軍”。該軍紀律嚴明,行軍途中不入城,不侵耕地,與農民交易均以現金結算,禁止一切劫掠行為,此種模範之軍規頗為地方住民所歡迎。
徐海東和程子華並肩戰鬥,應該說對這支部隊的貢獻難分高下,隻是徐海東一直在這支部隊,而程子華是中央後來派來的,有早晚之分,難怪紅二十五軍被記成“徐海東軍”。紅一方麵軍曾有記載,經過某地時,受到熱烈歡迎,究其原因便是徐海東部此前經過時,在此地留下極好印象,看來徐大將軍這方麵的大名,都響到國外去了。
劉誌丹
關於劉誌丹軍,日方記載是這樣的:
作為陝北的土著部隊,裝備迫擊炮機槍數十架,劉子丹麾下的部隊共計三個師,包括高剛(似應為高崗)指揮的八十六師(兵力兩千),楊琪指揮的八十四師(兵力一千五百)和楊森、黃成章指揮的八十二師(兵力兩千),此外還轄兩個騎兵團。另有以勇猛果敢著稱的青年部隊組成的七個師的紅軍遊擊隊,總兵力在五萬內外,是全軍中規模最大的部隊。
這段文字之後,才開始講述擁有“飛機戰車”的朱毛紅軍。
紅一方麵軍在俄界會議後,為縮小目標便於行動,改稱“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看來這一措施的確有效,故此日方報道著重描述“西北工作委員會”而忽視了中共中央的動向。不過他們的情報有些滯後,因為11月的時候,紅軍已經以陝甘支隊、紅十五軍團進行合編,重新打出紅一方麵軍的旗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