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課 練將書單〔明〕戚繼光(1 / 3)

然後益之以《春秋》《左傳》[9]sup>《資治通鑒》[10]sup>,廣其材,又授之《學》《庸》[11]sup>大義,便知心性之源頭,源潔流清,悟見鳶魚,常活潑矣。又如醫者之於醫,先習藥性脈訣醫方,而後進之以《岐伯》《難經》《素問》[12]sup>,故得命乎方而不拘乎方,悟於法而不泥於法,於是為純臣之性,吉士之材矣。然後進之以雜習器伎行伍之務,將之於桴鼓[13]sup>實用之間,則將材成矣。

(選自《練兵實紀·雜集卷一·儲練通論上》)

注釋

[1]練將:將軍隊中俊才培養成將領。

[2]《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3]《忠經》:是係統總結忠德的專門經典,東漢學者馬融著。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標誌著春秋時期所產生的忠德觀念已發展成為較係統、完整的忠德學說。

[4]《語》《孟》:儒家經典《論語》《孟子》的簡稱。通常合稱為“語孟”。

[5]白文:未加注釋的原文。

[6]《武經七書》:北宋朝廷頒行的官定兵法叢書,集中了古代中國軍事著作的精華。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

[7]恍惚:道家哲學概念,指內心世界一片光明、沒有雜念、沒有俗塵的澄明狀態。《老子·十四章》雲:“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老子·二十一》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8]《百將傳》:又稱《十七史百將傳》《正百將傳》,十卷。北宋張預(今河北省東光縣人)編寫的古代傑出軍事將領傳記,材料來自17種史書。後世許多軍事將領都受到此書的深刻影響。書中介紹了從西周薑太公、春秋孫武、戰國孫臏吳起、西漢韓信,直至五代十國劉詞共百名軍事將領的事跡和貢獻。

[9]《春秋》《左傳》:儒家經書。

[10]《資治通鑒》:北宋司馬光主修的史書。

[11]《學》《庸》:指儒家經典《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一起合稱四書,與《詩》《書》《易》《禮》《春秋》五經並稱四書五經。

[12]《岐伯》《難經》《素問》:都是古代醫書。前者已遺失不傳。《素問》與《靈樞》一起合稱《黃帝內經》。《難經》又稱《黃帝八十一難經》,是對《黃帝內經》中81個疑難問題的探討與總結。

[13]桴鼓:鼓槌與鼓。此指戰鼓,指代戰爭。

參考譯文

如今怎樣才能培養出優秀將領?戚子曰:不用區分將領是出身於武士、草民還是儒生,挑選有誌於軍事的好苗子,嚴格監督並訓練之。

然後益之以《春秋》《左傳》[9]sup>《資治通鑒》[10]sup>,廣其材,又授之《學》《庸》[11]sup>大義,便知心性之源頭,源潔流清,悟見鳶魚,常活潑矣。又如醫者之於醫,先習藥性脈訣醫方,而後進之以《岐伯》《難經》《素問》[12]sup>,故得命乎方而不拘乎方,悟於法而不泥於法,於是為純臣之性,吉士之材矣。然後進之以雜習器伎行伍之務,將之於桴鼓[13]sup>實用之間,則將材成矣。

(選自《練兵實紀·雜集卷一·儲練通論上》)

注釋

[1]練將:將軍隊中俊才培養成將領。

[2]《孝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3]《忠經》:是係統總結忠德的專門經典,東漢學者馬融著。反映了兩漢時期忠德的主要內容,標誌著春秋時期所產生的忠德觀念已發展成為較係統、完整的忠德學說。

[4]《語》《孟》:儒家經典《論語》《孟子》的簡稱。通常合稱為“語孟”。

[5]白文:未加注釋的原文。

[6]《武經七書》:北宋朝廷頒行的官定兵法叢書,集中了古代中國軍事著作的精華。包括《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

[7]恍惚:道家哲學概念,指內心世界一片光明、沒有雜念、沒有俗塵的澄明狀態。《老子·十四章》雲:“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老子·二十一》雲:“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8]《百將傳》:又稱《十七史百將傳》《正百將傳》,十卷。北宋張預(今河北省東光縣人)編寫的古代傑出軍事將領傳記,材料來自17種史書。後世許多軍事將領都受到此書的深刻影響。書中介紹了從西周薑太公、春秋孫武、戰國孫臏吳起、西漢韓信,直至五代十國劉詞共百名軍事將領的事跡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