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後,飛叉叉與雙兒終於成親,婚後,飛叉叉繼續經營著姚氏酒坊,而雙兒也離開了孟嬌嬌,為飛叉叉打下手,以效仿姚陳二人,夫唱妻隨;三清與豆娘則回到姚安,代替陳重曲接管了田氏酒坊,繼續釀造“小重碧”與“姚氏秘方酒”。
白老板在宜賓縣的生意越做越大,並建立了一個商會,專門幫襯由雲南來此謀生的老鄉,讓更多的雲南商人在宜賓縣紮根立足。
朱老東家與劉曲仍在漢洲打理著天益酒坊,並大批量地釀造劍南燒春,勢與陳氏秘方酒爭個高下,以成為第一蜀酒。
遠在三晉之地的老郭頭與薑阿婆則將“郭家小酒”與“小重碧”經營得紅紅火火,並繼續釀造羊羔酒,偶爾也會釀釀竹葉青。
至於溫德豐,更是日益紅火,不僅釀出了許多的好酒,亦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釀酒人,讓蜀酒文化繼續發揚,薪盡火傳。
長發升依舊按照尹升之前的經營策略,一方麵釀酒賣酒,一方麵租賃酒窖,為外地來的酒商,或本錢不夠的商人提供釀酒場所,也為蜀地酒業的發展貢獻了不少力量。
隨著時光的流逝,“陳氏秘方”代代相傳,從明到清,與蜀酒一同經曆過輝煌,亦跌落過穀底,甚至銷聲匿跡。
直至,第十代傳承人陳三,因自己沒有兒子,又不忍心祖上的心血就此斷送於自己手中,遂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打破“傳內不傳外”的祖訓,將“秘方”傳與了外姓徒弟趙銘盛,而趙銘盛又在臨終前,此“秘方”傳給了愛徒鄧子均。
自此,鄧子均便成為“陳氏秘方”第十二代傳人。
鄧子均名舉安,於1876年5月初5,出生在四川南溪縣仙臨鄉胡家灣的一戶貧農家裏。
15歲那年,鄧母常氏因難產去世,不久,弟弟鄧厚安又被人打死,父親鄧靜承在雙重打擊下跟著撒手人寰,之後,其妹鄧二姑由舅舅收養,鄧子均則獨自一人靠挑煤打短工、搞搬運等維持生計。
1895年,時值青年的鄧子均不甘被命運擺布,決心走出山村,在外闖蕩一番。
隨後,他將僅有的一床舊棉被背到南溪縣城當鋪當了600文錢以作路費,徒步來到了宜賓。又經其表叔趙福州介紹,來到宜賓“全恒昌”槽坊當學徒,正式進入釀酒行業。
又經學徒三年、幫師三年、謝師兩年,到了1903年,27歲的鄧子均離開酒坊,開始四處謀生。
起先,他從宜賓販運食鹽、百貨等商品進昭通,再由昭通帶山貨、藥材回宜賓,將積攢下來的資金用以做小本生意,在短短幾年間,便積累下了幾十兩銀子。
待到1905年,29歲的鄧子均開辦起了“吉昌燒酒房”,徹底揭開其釀酒生涯的序幕。
1908年,獲悉“溫德豐”槽坊出現經營困難要轉讓,鄧子均看準機遇,經人介紹結識了藍登三、肖建凡,合夥頂下“溫德豐”槽坊,賺的錢按三股平分。槽坊轉讓完成後,鄧子均將“溫德豐”槽坊正式更名為“利川永大曲作坊”。
一年後,飛叉叉與雙兒終於成親,婚後,飛叉叉繼續經營著姚氏酒坊,而雙兒也離開了孟嬌嬌,為飛叉叉打下手,以效仿姚陳二人,夫唱妻隨;三清與豆娘則回到姚安,代替陳重曲接管了田氏酒坊,繼續釀造“小重碧”與“姚氏秘方酒”。
白老板在宜賓縣的生意越做越大,並建立了一個商會,專門幫襯由雲南來此謀生的老鄉,讓更多的雲南商人在宜賓縣紮根立足。
朱老東家與劉曲仍在漢洲打理著天益酒坊,並大批量地釀造劍南燒春,勢與陳氏秘方酒爭個高下,以成為第一蜀酒。
遠在三晉之地的老郭頭與薑阿婆則將“郭家小酒”與“小重碧”經營得紅紅火火,並繼續釀造羊羔酒,偶爾也會釀釀竹葉青。
至於溫德豐,更是日益紅火,不僅釀出了許多的好酒,亦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釀酒人,讓蜀酒文化繼續發揚,薪盡火傳。
長發升依舊按照尹升之前的經營策略,一方麵釀酒賣酒,一方麵租賃酒窖,為外地來的酒商,或本錢不夠的商人提供釀酒場所,也為蜀地酒業的發展貢獻了不少力量。
隨著時光的流逝,“陳氏秘方”代代相傳,從明到清,與蜀酒一同經曆過輝煌,亦跌落過穀底,甚至銷聲匿跡。
直至,第十代傳承人陳三,因自己沒有兒子,又不忍心祖上的心血就此斷送於自己手中,遂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打破“傳內不傳外”的祖訓,將“秘方”傳與了外姓徒弟趙銘盛,而趙銘盛又在臨終前,此“秘方”傳給了愛徒鄧子均。
自此,鄧子均便成為“陳氏秘方”第十二代傳人。
鄧子均名舉安,於1876年5月初5,出生在四川南溪縣仙臨鄉胡家灣的一戶貧農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