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童年1(1 / 2)

金灣村坐落在A市郊外,是新塘鎮較靠近市區的一個村落,因河水環繞且村裏以金姓為大姓,故名叫金灣村。金灣村除了金姓還有韋姓,這兩個姓氏好幾代人都居住在金灣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農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金灣村因臨近河水,A市又處於亞熱帶,故而盛產水稻,每戶分到的田地雖不多,卻足以自給自足。

幾間瓦房門前空地上,幾個六七歲大的小孩正圍在一起商量著去溪邊捉魚回來聚餐打牙祭。為首的兩個較大的孩子中男的叫韋孝,已經七歲了,女的叫金夢媛,六歲多,隻見小女孩金夢媛在給其他小孩分配任務,其他人都很信服的聽從她的安排,儼然一副大姐頭的風範,“韋孝,等會你從你家拿兩個小桶,明宇你回去拿把小鏟,豆子你跟阿花去那邊裝點石灰……”說著指了指不遠處一處正在挖地基的宅基地,那邊是金家正在新建的房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裏漸漸拆除了原本的老瓦房,建起了一兩層的平頂房。那邊正在挖地基的金父金世成和在旁邊搭把手的金母黃美蘭不時的看向這邊,村裏的宅基地都是人工挖掘的,金家本不是富裕的家庭,更請不起人來幫忙,隻能自己兩口子慢慢挖,或者鄰家兄弟時不時得空來幫下忙。

分配好任務後幾個小夥伴們立馬分頭行動,此時正逢周末,又是臨近夏日,對於農村的孩子們來說可以借機玩水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臨出發前金母不忘對著金夢媛叮囑:“媛媛你給我悠著點啊,太陽大別曬太陽了,記得回來吃午飯。一個女孩子家的成天這麼野,也不知道是隨了誰的性子。”旁邊的金父隻得訕訕的摸摸鼻子笑笑,農村人大都性子豪爽,金父又是三十出頭才有這麼個女兒,自然對金夢媛寵愛有加,平時對她也沒太多約束,導致金夢媛性格也變得大大咧咧的,還好現在金母又懷上了,且最近特別愛吃酸的,都說酸兒辣女,要是再有個兒子就能延續金家的香火了,農村人對傳承香火看得比較重,這是幾千年來老祖宗傳下來的封建思想作祟,想著這胎有可能是個兒子,金父嘴角的笑意更明顯了,幹起活來也更加賣力了。那邊金夢媛隻隨口應了句“知道了!”就隨著小夥伴們往山腳下的溪邊走去。

金灣村村後幾座小山環繞,山裏的溪水潺潺蜿蜒向河裏,溪水深淺不一、清澈見底,不時可以看到水底有魚在遊動。幾個小孩子選了一處村民圍堵起來蓄水的小池塘之下的小水潭,水潭兩邊種了幾棵高達的香蕉樹,正好能帶來些許陰涼。“韋孝你們幾個男的趕緊把水潭邊上圍起來,我們其他人去把溪水引流到另一邊。”大姐頭風範的金夢媛開始分配人手,韋孝和明宇幾個男孩應聲開始行動起來,搬來木頭土塊石塊在潭水流出去的地方堆砌起圍欄來,再輪流用小鏟鏟些泥土補上,金夢媛則帶著其他人去把小池塘流到水潭的源頭堵上,讓水流向其他水渠,小夥伴們都熱火朝天的行動起來。

很快一切都準備就緒,金夢媛對著負責拿石灰的豆子和阿花繼續布置任務,“豆子你跟阿花把石灰都倒到那頭水裏,讓石灰順著水流到下麵,明宇把網兜遞給我,我到下麵找地方放好,韋孝你跟我一起去吧。”說著接過明宇遞過來的網兜順著下遊走去,韋孝跟在後頭,豆子和阿花等他兩走遠後選了出水深些的地方把石灰全部倒入水裏,其實他們用這樣跟大人學來的方法捉過很多次魚了,配合得也很默契,這些石灰都是家裏去石灰窯拉回來的廢棄石灰,家裏用來撒到地裏防蟲蟻的。石灰順著水流流向下遊並不斷溶解擴散,其他小夥伴跟著石灰水一路用木棍不斷在水裏攪動,大約一刻鍾後開始有些受不住的小魚翻騰出水麵。

“哇,魚,魚,快看那…”,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其他小夥伴們看到魚了更加賣力的攪動著溪水,下遊的金夢媛和韋孝聽到這邊興奮的呼喊聲立馬集中精神,一邊加固水裏的網兜。不一會兒浮起的魚兒漸漸多了起來,順著水流慢慢流向下遊的網兜裏,大約半個多小時後,不在有魚浮出水麵,拿木棍攪動的人從上麵再次檢查了一邊確定沒有魚兒了之後,金夢媛和韋孝合力撈出水裏的網兜,明宇立馬屁顛顛的把小桶拿過來,當韋孝把網兜裏的魚全部倒到桶裏後,小夥伴們立馬圍了過來。“沒有上次多呢。”豆子撇了撇嘴說道,看著桶裏奄奄一息的魚蝦蟹。金夢媛立馬應聲道:“可能最近有人來捉過一輪了吧。”相對於其他次來說這次的收獲確實少了許多,溪裏的魚兒小蝦小蟹個雖小卻深受村民的喜愛,裹上層麵粉再用油炸,金黃金黃的,別提有多美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