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存在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但可以解構為上述三個範疇:對他人的信任,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對生活和生命的信念。簡單地說,或許這就是一切道路的起點:要像孩子一樣朝氣蓬勃地前進,即使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也要滿懷信心。

克裏斯蒂安·波本對信心的表述十分優美:“信心就是像孩子一樣,用懵懂的心態去探尋未知事物的能力。”與第一次騎自行車的孩子不同,我們了解騎自行車可能會有的風險。我們很焦慮,因為看得太清楚。可是這種清醒不應該動搖我們前進的勇氣和能力。相信自己,就是要守護我們的赤子之心,既要有成年人的心智,也要有孩童的精神。

人是時代的產物。在傳統社會中,每個人都有確定的位置。在出身決定一切的時代,個人沒什麼需要實現的野心,也就不需要自信。反之,現代社會讓人自由,我們得以主宰自己的命運。當今社會,我們必須靠自己來實現心中的目標,證明自身的價值,創造自己的幸福,設計人生的藍圖。這就需要自信了。

與此同時,自信這個問題從未像今天這樣複雜:擁有自信從未如此重要,構建自信也從未如此困難。修理汽車發動機或者自己動手拚裝一把梯子就可能拯救破碎的心靈,用自家花園裏的蔬菜填飽家人的肚子可以給某個男人帶來極大的滿足,但是開一天的會或者回複一整天的電子郵件就沒有這種奇效。我們喪失了與很多事物切身接觸的機會。今天的生產係統太過繁雜,我們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做什麼。我們按流程辦事,卻很難說清楚自己的“職業”到底是什麼。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太過緊密,反而遠離了初心。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缺乏構建信心的實踐機會,因此必須找回建立信心的基礎。

在本書中,麥當娜、帕特裏克·埃德林格、喬治·桑、約翰·列儂、小威廉姆斯等人的經曆將啟發我們:自信並非與生俱來,而是需要構建,這是一場需要耐心的艱難征途。如果我們在瀕臨放棄時能夠控製自己,重新回到巔峰狀態,便會感受到自信帶給我們的深層快樂。

為了揭開自信的奧秘,我們要向古代先賢和當代哲人討教。愛默生、尼采和柏格森都是我們的導師。自信是偉大的思想家經常會間接涉及的主題:在談論自由、勇氣和獨特性時,往往會談及自信心。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向其他領域的學者請教,比如心理學家鮑裏斯·希魯尼克或者精神分析學家雅克·拉康。在諸位研究人員和教育專家的成果中,在運動員、戰鬥機飛行員和急診科醫生的經曆中,在詩人的詩篇和充滿神秘色彩的場景中,都蘊藏著關於自信的奧秘。

自信在我們的人生中占據核心地位,自然不隻是一門學科的研究對象。要想全方位理解自信的內涵,我們不能滿足於實驗室裏的研究,而要走進現實生活,觀察信心如何產生,探尋信心發展和活動的規律,感受信心的猶豫和偏離。一路追隨信心的起伏,就像和孩子並肩而行,看著他蹣跚學步,看著他找到平衡,看著他大步向前。

自信存在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但可以解構為上述三個範疇:對他人的信任,對自身能力的信心,對生活和生命的信念。簡單地說,或許這就是一切道路的起點:要像孩子一樣朝氣蓬勃地前進,即使不知道該相信什麼,也要滿懷信心。